“沈阳筷子王”的创业真经
0 ihunter 2010/05

没逛太原街,等于没到过沈阳。在太原街上,有一家筷子专卖店。宽阔的卖场里,每天都人满为患,店员不得不站在凳子上年夜声解说。有人说,没进过这家筷子店,就等于没到过太原街。

筷子也能买得如斯火爆?这家店便是闻名沈阳的“英华筷子店”。它在沈阳已经拥有6家分店,它的筷子产物乃至已经远销外洋。“英华”的掌门人——英华木制品无限公司董事长侯维华也赢得了“沈阳筷子王”的美誉。

从昔时的戋戋400元到现在的500万资产,侯维华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看一下这位“筷子王”艰苦而又快乐的创业之路——

回想昔时创业 无法又偶尔

1992年,侯维华运营的搬家公司倒闭了。揣着仅剩的400元钱,将来的“筷子王”第一次做起了筷子生意。但对那时的他而言,这一毛钱一双的筷子便是他全部的生存地点。侯维华在回想起昔时的时候,不无感触地说“创业是一种谋生的手腕。既然为了糊口生活,就一定要担当的钻研如何把事变干好。”

抱定了这个信心,侯维华一点也不敢草率。他舍近求远从温州进了一批高质量的“卫生”筷子。400元,购进了5000双筷子。他经心选择了比较高等的小区,凸起了“卫生”的特点,没出半月,这批筷子就告罄了。200多元,是侯维华卖筷子的第一笔收进。今后,侯维华走进了筷子的世界。

在早期的筷子销售生意中,侯维华一直对峙“一双筷子只赚1分钱”的准绳,乐成将筷子打进沈阳各年夜餐馆、旅店。匀称每天销售10万双,利润过千元。到1999年的时候,拜托做厂家的代庖署理,侯维华已经足足赚了50多万元。

正在生意越做越好的时候,厂家却抛开了侯维华这其中心商。侯维华面临着再次的决议。“从头找项目真的很难!多亏我碰到了一位广州的筷子老板。他说他卖的都是高等筷子,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双,在广州的市场很好。”巧遇之后,侯维华特地赶赴广州。不看不晓得,一看吓一跳。一双乌木或紫檀木的筷子,零售价在50元以上,专供各年夜宾馆、旅店,销路好得不得了。

侯维华茅塞顿开,他带了5000双高等筷子,从头杀回了沈阳。没想到,5000双筷子一周就售光了,不但赚到1万多,试销的宾馆、旅店无一例外埠都要求再次供货。一个全新的市场在侯维华的刻下展开了。想着全市有上百家宾馆、旅店,侯维华判断了做筷子的决议信心。

1999年4月6日,侯维华建立了沈阳英华木制品无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今后,他开始真正做起了筷子奇不雅观。

拿下当地市场 我靠专卖店

2002年7月,侯维华注册了“英华筷子”品牌,创办了沈阳首家英华筷子专卖店,将店址选在热闹贫贱的太原街上。

卖筷子也搞专卖店?还在这寸土寸金的商业街上?面临良多人的不解,侯维华有着自己的计划:“做什么都需要一个窗口展现,我这个窗口既能宣传又能赢利。”

对一家做日用品的小企业而言,品牌宣传难度很年夜。企业小,同类产物多,即便肯投进,也欠好炒作。要想把产物打出往,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就必需要有耐久的“宣传点”。所以,侯维华想到了“专卖店”,既可以树立品牌笼统,又能促进产物销售。既然是“宣传点”,首先就需要较高的人气,太原街成了最好的选择。

对这个地段,侯维华事前做过统计:店门前每天的客流量年夜约有5000多人,相邻的时兴店每天都有近千人进店,人气相称高,消耗群也对路。所以他以为,固然每月房钱上万高了点,但为了宣传赢得口碑也值得。因为这里所能带来的估计效益是惊人的。在专卖店产物的选择上,他决议先集合世界闻名的筷子做展现,招徕人气并培养人们对筷子的快乐喜爱点。于是,他马不断蹄地跑了全国几十其中央,推销了1000多个品种的佳构筷子。既有15元钱一双的工艺筷,又有1500元钱一套的纯银筷。

没出一周,英华筷子店就被媒体盯上了。报纸、电视轮番报道,筷子店人气飙升。店里每天的人流都连结在1500人阁下。英华筷子店成了太原街上最聚人气的店展之一。2002年国庆节期间,筷子店一天的营业额就到达了2.8万元。今先人们认识了英华,接受了英华筷子。

侯维华也拿到了掀开当地市场的钥匙。现在,经由历程乐成履历的赓续复制,侯维华已经在沈阳拥有了6家英华筷子店,估计今年6家店的利润能到200万。从一家店,拓展到六家店,候维华打响了自己的名誉,也把当地市场已经紧紧抓住了。

满意主顾要求 我注意细节

“主顾是天主,只需你真正实在地满意他们的要求,他们决不会亏待你。”侯维华如许告诫自己的员工。

固然侯维华已经成为了几家店的老板,但他仍旧担当地谛听着主顾的每一个要求。英华筷子店方才倒闭的时候,受求新生理的派遣,店里的人气相称高。但是细致的侯维华发明了题目。“我在店里待了一天,发明主顾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什么?’看来尽年夜年夜都主顾并不了解筷子。既然不了解,他们如何认买呢?”第二天,侯维华便专门安排了一名年夜度的营业员作导购小姐,身披印有“英华筷子专卖店”字样的绶带,向主顾耐心解说每种筷子的特征。

“再好的生意也存在题目。这就需要你多问问主顾,别怕他人批驳。”恭敬主顾,这便是侯维华的运营理念。恰是这种理念让侯维华发明了潜躲的危殆。良多客户正本已经计划购买新颖奇特的筷子了,可是在细致看了之后,却又不买了。经由询问他了解到“筷子虽好,但包装不敷条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呀。好马配好鞍,礼物筷子如何能分开佳构包装呢?”于是,他立刻投进到筷子包装计划上。

庸俗的木盒、华贵的锦套,烘托着精彩的筷子。虽然每盒筷子的成本增加了几块钱,但侯维华并没有将增加的成本转移加到筷子的售价里。他以为筷子的利润已经够高了。但就凭这点,筷子店的生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英华筷子”这个品牌也徐徐叫响了起来。恭敬客户,侯维华终于获得了报答。

打破生长瓶颈 我拜托立异

2003年末,侯维华的第二家英华筷子店倒闭了。企业范围变年夜了,但销售增加却加速了。不是因为英华的客源少了,而是因为英华缺少自己的产物,它卖的年夜部分都是外埠厂商的筷子。厂商不但在价钱上控制他,并且常常将库存货推到他这边,形成利润下降,企业生长碰到了瓶颈。

侯维华认识到,“做产物不能一味模仿,也不能一味保守,要做出自己的新东西,本领站稳这个市场。”“不开始提高自己的筷子开发本领就意味着永久跟在他人背面。”于是,他决议计划临盆具有浓烈东北特征的筷子与各地的筷子同台竞技,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

新筷子不但东北神韵统统,选材也品种单一,从木质到金属,再到骨头、水晶网罗万象。为便于主顾选购,他将自己临盆和外埠推销的上千种筷子分类,编写出奇特的仿单,通俗地解说筷子的故事。有“子孙满堂筷”、“长寿筷”、“情侣筷”、“生日筷”、“祝愿筷”、“高升筷”等,还给有特点的筷子都加上了吉利话,以投主顾所好,让主顾看得屏气凝神,欢乐鼓动。

“一团体只需担当的想做一件事变就一定能做成。为了计划临盆真正属于自己的筷子,我高薪礼聘官方工艺师,明白要求不能模仿他人,要大胆立异,开发计划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筷子。我还切身查材料,看样品,同时策划店里的员工随时盘问拜访主顾对筷子的喜爱。几个月就计划出了全新的品种。”侯维华谈着自己的立异,流显露东北男人独有的自大。新筷子推出两个月,店里的月销售额增加了25百分,一个“五•一”黄金周就卖了近10万元。企业的范围和效益完成了双赢。

培植销售渠道 我走我的路

有了自己的产物,侯维华开始向外埠输入自己的筷子。

销售,关于在筷子销售行当里打过五六年滚的侯维华来说,可是成本行了。昔时谁人杰出的代庖署理商这回决然抛弃了代庖署理销售的老路。他直接将产物送到各地的小店和零售市场,而没有设立代庖署理商。“照旧从‘下层’做起稳当,小店卖火了,天然就有年夜的商家看上你。而如果一同头就急着广招代庖署理,频频你就要依从于他们提出的各种前提,利润也就打了折扣。而现在如许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权。”

在销售通道的建立方面,侯维华另有良多的神来之笔——“逼着旅游社与我互助,送旅客来我这买筷子,这可是我的得意之作!”

经由历程让店员委婉地询问主顾的根基情况,侯维华得知,主顾中旅客的比重很年夜,这就表明自己的筷子在旅游市场很受接待。但等旅游者上门毕竟照旧主动,人数也少。“哪的旅游者本钱多呢?旅游社啊!所以我就开始主动联系他们互助。”为了挖掘这一渠道,侯维华联系了好多家较年夜的旅游社谈互助。可令他失落看的是,居然没有一家旅游社宁愿答应将英华筷子专卖店作为旅客必逛的购物景点。其中一家旅游社的司理乃至说:“你这个破筷子店有什么啊?不往不往!”

这可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他并没有抛却。“旅游社不听我的,但他们听旅客的啊!我能不能让旅客逼着旅游社与我互助呢?”接上去的日子里,侯维华开始带着数名店员每天往火车站、汽车站等接待旅客多的中央,打出“英华筷子专卖店”的接人招牌打广告,从早到晚耐心等待。功效,良多外埠旅客到沈阳下榻后,不少人询问旅游社,“沈阳英华筷子店在哪?我们要往看一看。”功效,真是存心人天不负,多家旅游社反过去主动找到侯维华商谈互助事件。旅游渠道宽了, 每周他们都要接待两三个旅游团,月销售额提高了10百分阁下。

“早知如斯,何必现在!”谈及旅游社的做法,侯维华得意地说。

开辟外洋销路 我打文明牌

品牌响了,销路畅了,产物多了,范围年夜了,侯维华打起了“文明牌”——“筷子该当被作为一种文明来运营,如许本领拥有更广漠的生长空间。”

2003年7月19日,沈阳“韩国周”期间,在沈阳闻名的方迪年夜厦,一场名为“箸之韵——首届英华筷子节”的年夜型文艺晚会开幕了。为了举行此次筷子节,为了能让自己的筷子远销外洋,侯维华照旧做了相称多准备的。

此前数月,为了解老外的需求,侯维华就开始钻研老外们的糊口习尚,请老外用饭,现场不雅观摩老外的活动,开发出多种外宾筷。但他没有立刻推向市场,他晓得:“产物再好,也要找好机遇推出,不然就会增加推行成本,给人印象也不深。”

根据如许的思绪,侯维华把外宾筷压了一个多月,直到2003年7月沈阳“韩国周”。

不出所料,“英华筷子节”成了沈阳“韩国周”中最有目共睹标节目。面临着来自异国的客商,“筷子王”斗志高昂、谈起了中国的筷子文明:“筷子,说简朴了便是两根木棍儿或是两根竹条,到处可寻,到处可见。如许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进食工具,数千年来我们中国人把它生长成为一种文明,一种美仑美奂的艺术品。……”

一席话让外商们年夜开眼界。他们第一次如斯清晰地了解到筷子面前蕴躲的浓重中国文明。刻下那些千姿百态的筷子,一会儿鲜活了起来。不但如斯,这家“英华筷子”居然还推出了专供老外利用的筷子,这也让老外们惊喜不已。短短一周的时候,英华筷子获得了上百万元的外洋订单。侯维华的理念获得了丰盛的报答。

回首起自己的乐成之路,侯维华很简朴、也很真诚:“托老祖宗的福,让我经由历程陈腐的中国筷子挖到了第一桶金,往后,我还要挖到第二桶、第三桶乃至更多桶金……”现在,41岁的侯维华仍然没有防止对筷子的钻研。正像他在沈阳英华筷子节上说的那样:“我要将英华筷子店开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往,让美不胜收的中国筷子打败洋餐具的刀、叉。”

来源:《民众投资指南》

分外申明:该项目属转载分享,并不代表保举巨匠的创业项目。创业有危害,进市须盛大。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我做外贸的一个半月!
下篇: 低成本创业5种乐成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