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大辉:信息真正的意义
0 ihunter 2013/02

他既是码农,又不是码农,在微博有20万粉丝的他“声音”很大,可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冯大辉是数据库方面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权威专家,可以说他参透了数据和信息在技术层面的含义。可是如今,技术上的纯熟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视野,他开始探寻信息真正的意义。前路依然坎坷,希望风景越来越好。

圈子

虽然完全是野路子撞进这个圈子,但是在每个环境中,新天地都不断地打开。

图灵社区: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我没有经过高考,保送上的大学。当时其实有点被忽悠了,大家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就在离家比较近的大学保送上了一个生物学的专业,还是本硕连读那种,10年前读硕士还是挺稀罕的事儿。但是上了学之后,我就知道,这根本不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未来,我其实更喜欢理工类的东西。由于我没有经历高考,所以有时间在高中时读了很多人文类的书,容易胡思乱想,而生物基础课中有太多死记硬背的内容,我当时也没有体会到什么乐趣。于是,大学第一年,基本已经对整个专业很绝望了。

图灵社区:你是如何开始学习计算机的?

有两类人,一类人就是(有)苹果机或学习机的一代,我就属于(什么机器都)没有一代。我接触计算机其实非常晚,是从大学才开始的。

大学时在图书馆里,看见有个人在拿着本书看,我对那本书很感兴趣,印象很深,但是没有记住书的名字,后来就在我快把这事忘了的时候,有一天我又来到图书馆,看见有本书放在桌子上,刚巧,就是那本书。我拿起书,读了介绍,内容讲的几乎就是整个计算机发展的背景。这是一本介绍Linux的图书,通过学习这个操作系统,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后来越了解越多,反而把开发层面的东西都丢掉了。Linux在当时只在小圈子流行,那时候业界流行的技术是Delphi,PB,“PB程序员,月薪万元”,那时候月薪万元是什么概念啊,我每个月的伙食费才2、3百,我要是有那么多钱,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吗(笑)?

后来在实习的公司里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在看TCP/IP的书,就是Stevens(W.Richard Stevens)那个系列(TCP/IP 系列,《UNIX网络编程》),以及道格拉斯•科莫(Douglas E. Comer)的TCP/IP 系列的书。我看见他们在看这些书,就偷偷买回家去,自己吭哧吭哧地啃,啃了一大段时间 。早期关于Linux和Unix 的经典书,我几乎都有,都是靠伙食费买的。开始都是点的积累,然后才变成面的知识,由点到面,后来当我站在书店里面,逐渐就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而哪些书又不是自己的菜。我和很多朋友聊的时候,发现这也是大家共同的经历。现在的程序员面对的信息量太大了,我那个时候的问题是找东西找不到。如果我最开始能读到 Dennis讲C语言的那本书(《C程序设计语言》)的话,我现在肯定是个C程序员,可是,我是快毕业的时候才读到这本书的,非常遗憾。当时我读完第一章就深深地觉得谭浩强那本书绝对是把人带沟里去了,看完(那本书)之后,你仍然没法知道你写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我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病毒是如何调用底层的呢?完全想不通啊!

我学习的方式都是铺面的,我学Linux和Unix就会把绝大部分书都买回来,学习网络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绝大部分编程书是不能这样看的,把每本书的代码都敲出来是不可能的。

后来有一位师兄,寒假的时候带我去外面实习,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承接电信给早期互联网用户的服务,其实很多基础的事背后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做这些琐碎的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互联网、互联网协议,以及底层的东西,加上之前我对Linux和Unix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相当于我在网络这方面打通了一条线。经过在这家公司的锻炼,我积累了起码能干些活儿的能力。

图灵社区:但是要放弃本来的专业,选择到IT这个圈子里也需要一些决心吧?

我赚的第一笔钱是帮别人做的一个浏览器上用来管理的程序,虽然只有1000块,但那是我认可自己挣的第一笔钱,那是纯粹密集的脑力劳动,用了10天的时间,在一个网吧里,找了台机器,现学现卖,最后把东西做出来了。我的朋友都震惊了,纷纷表示:靠,搞IT真TM挣钱!从那之后,我决心以后也要靠这种方式工作,也要通过这个方式赚钱。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写过程序,应该确切地说是没有进入到软件工程的那个环境中去,因为我始终都没有参与规模作战,我做的事都是单兵作战,或是几个人的小团队。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要被称为码农的话就必须要在开发团队中做事情,要把我归纳进来的话,完全是滥竽充数。但是我喜欢这个圈子,也喜欢在这里做事儿。我关注这个行业,关注码农,关注这里面有趣的人。虽然完全是野路子撞进这个圈子,但是在每个环境中,新天地都不断地打开。

图灵社区:你第一份真正的IT工作是在哪里呢?

当时我所理解的IT就是北京的中关村,我仍然不知道怎样进入到这个领域中来。后来毕业的时候歪打正着就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公司。我认为这归功于我的简历。我简历的UI设计绝对是超前的,所以简历投递出去,用人单位很容易就会把我的简历在一大堆里面挑出来,他们也不仔细看,就会给我打电话聊几句,还是拒绝的居多。通常都会问,“你是本科生?什么专业?”“生物技术。”“那好吧。”然后就免谈,所以我当时非常伤心(笑)。

后来终于中软要我了。我到了那以后,人家说:“是有(冯大辉)这么个人,但是一直都没联系上,我去问问总经理还要不要。”当时我就崩溃了,后来多亏总经理大发善心,把我留下了。当时一起去的虽然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操作系统技术还没有我熟呢。我的工作是做工程,相当于去当地做项目实施。在中软我虽然只呆了一年,但是收获还是挺大的,中软不少优秀的同事的做事风格对我影响很深。但是更多的学习收获来源于自学,我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了Unix、Oracle。我觉得可以把Oracle当作工作一直作下去,所以倾注了很大精力,还考了很多证。当时我们有四五个人,年龄都差不多,也没什么事,就每个人选一个方向,开始学。公司的计算机很多,(软件)环境也都有,我们经常都会学到晚上11、12点钟。当时没人琢磨加班费什么的,公司有计算机,夏天还有空调,我们就很开心了。人被局限久了,忽然遇到这样的环境,学习东西的效率是非常高的。现在圈里搞数据库的几个人聊起来,觉得经历都差不多,刚毕业的几年,每天都是要学到很晚,自己拼命啃。有朋友甚至原来是学日语的,从0开始学,从无到有。最后也成了专家。

后来觉得收入太低,就离开了中软,那时还年轻,的确不怎么懂事。随后我又在北京工作了四年,一直从事Oracle相关的工作。后来我有一个朋友去了阿里巴巴,过了一年他问我要不要来,我说我刚换了工作,不去了。后来又过了一年,他又问我,要不要来。这次我犹豫了,于是去杭州观察了一下,阿里巴巴不象当时网上流传的那样(当时有很多负面的信息),是个很有生气的企业,很欣欣向荣的感觉,从环境到人,给我的印象都很好。于是这次下定决心,走吧。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破译2005的理财投资“暗码”
下篇: 房地产大亨特朗普家族80后高帅富女婿的财富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