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混业冲击波:大数据闭环 马蔚华马明哲如履薄冰
0 ihunter 2013/05

阿里马云正在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金融变革!吹起混业经营的号角!

其最终目的,是期冀用互联网开放、透明、分享、互动的思维与技术去解决问题,支撑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三驾马车中,马云是先头部队排头兵,后面紧随着两匹老马,招行马蔚华和平安马明哲。他们个个如履破冰,谨言慎行。因为他们尚不知道,在接下来的这场战役中,究竟谁赢谁输?

互联网金融正在涤荡人们的思维模式,且日渐触及金融机构的最核心业务,甚至会颠覆传统金融业格局。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波,无论银行业还是保险业,都须快速响应并布局,否则可能会被挤出市场。

解构阿里金融

今天阿里做的金融业务不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一场金融的革命。阿里巴巴的目标是,用互联网开放、责任、透明、分享、互动的思想和技术去解决问题,支撑中国未来金融的发展。 ——马云

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上线了,服务于支付宝8000万庞大个人用户。

人们不禁要问:信用支付的本质是不是信用卡?阿里巴巴是不是会成立银行?

自阿里集团将支付宝调整为“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及“国际业务事业群”,与阿里金融事业群共同组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来,阿里巴巴金融业务的未来带给人们无限暇想,也引发了围绕“信用支付”的争论。

“今天阿里做的金融业务不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一场金融的革命。”马云直言不讳。他的远大梦想令人惊异,阿里巴巴的目标是,用互联网开放、责任、透明、分享、互动的思想和技术去解决问题,支撑中国未来金融的发展。

执掌阿里巴巴创新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也表示,他们的一切决策都是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阿里金融自己做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挡不住的,数据的应用才是最为核心的未来方向。”

不一样的接口

阿里巴巴做金融不是要自己去做银行,而是要建设开放的生态系统。

事实上,这个趋势在3月22日阿里金融正式更名为创新金融事业群时已经初露端倪,当创新金融事业群负责整合原先淘宝网上的保险、理财产品、基金销售等业务,并对接马云、马明哲、马化腾等共同创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时,平台的战略已经十分明显。

胡晓明提及他所认为的互联网金融,“这是通过互联网的理念重新定义的产业,其特点在于:第一,互联网与金融结合而产生的新产业,开放、分享、责任这些关键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第二,有可能是最先实现混业经营的实践行业;第三,传统的金融是很典型的卖方市场,阿里的理念是客户第一,互联网金融可以让金融服务最先实现买方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谁的服务好谁就是王者。”他强调,互联网金融背后最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在信息对称之后的开放、分享的服务理念。

阿里巴巴此次推出的“信用支付”便是与银行合作的,已经公布出的合作伙伴是上海农商行,而6月份阿里巴巴还计划开放现有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接口,“我们已经在和一些银行谈合作的问题,有五六家银行在和我们一起做项目研发。”

但这一次开放接口与以往阿里巴巴与银行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以往,阿里金融承担的是桥梁作用,负责向银行介绍平台上有贷款需求的客户。贷款的标准、资金全部由银行定夺。但当时的信贷机构并不能完全采信小微企业在平台上的各种数据和信用,譬如,阿里推荐100家,只有3家能被银行接受,合作方式效率较低,大多数企业还是无法拿到贷款。而今,开放阿里小贷接口后,阿里金融将用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区分企业,由阿里金融承担风险,向银行提供担保,推动银行的资金来服务小微企业。

刀尖上的舞者

“信用支付”到底是不是信用卡?

信用支付的初衷,是源于移动支付的低成功率,胡晓明提了几个数字,“去年一年支付宝通过中国银行业的手机银行,完全支付的成功率是38%,还有62%当客户创建交易以后,支付不成功”。在他看来,无线端所以没有应用场景的原因是因为支付工具不够发达,信用支付的目标就是打通移动支付通道,让客户在无线端也能快捷支付。阿里金融与银行合作,依据客户在网购中积累的信用授予其先支付、后还款的信用服务,免息期最长可达38天,额度从1元至5000元不等。

如果回顾一下美国金融创新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阿里巴巴信用支付的逻辑与世界上第一张普适卡Dinners Club的创立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在买卖双方之间插入一个提供付账服务的第三方,所不同的只是阿里巴巴是与银行联手解决网商移动支付中的付账问题。

Dinners Club诞生之后确立了最基本的银卡商业模式——商户折扣费和卡户年费,但直到1958年美洲银行卡推出,增加了滚动信贷功能之后,信用卡商业模式才得以定型。阿里巴巴所以不断辩白自己并未承担银行角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授信资金来自合作银行,滚动消费信贷的利息也由合作银行收取,而滚动信贷的功能正是信用卡的核心特征,其利息是信用卡的主要收入。类似信用卡发卡行的这个角色在“信用支付”产品中是由合作银行承担的。阿里巴巴与Dinners Club在普适付账卡产品中承担的角色类似,而Dinners Club并不是银行。

互联网企业不断创造出各种产品,初衷其实是基于最简单的逻辑——用户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这些完全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连创造者自身都难以定义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本就是未曾存在过的。而当它们与旧有的产业结构和监管机制相遇时,争论自然就发生了。

这是创新的风险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在很多时候就是刀尖上的舞蹈,无可依恃,产品本身就是自己的定义。

只灌溉小微企业

阿里小微贷款的初衷,则是因为早前与银行的合作中,阿里巴巴发觉小企业在网上所积累的信用在传统信贷机构不被采信。“所以我们才决定自己动手去改变原有的信贷技术,让小微企业在网上所积累的数据发挥价值,去挖掘背后的信用”。

胡晓明将小微企业比作“草原”,与那些如同“参天大树”一样的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风险大、财务信息不透明,但数量多,整体规模大。阿里金融的目标,便是尝试以互联网的方式来挖掘出它们的信用,为4000万小微企业服务,“开创一个小微企业的灌溉系统”。

由于阿里金融的微贷产品主要是通过浙江和重庆两家小贷公司运作,两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共计16亿元,而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向银行借贷不超过其注册资本金50%的资金用以放贷,因此阿里金融两家小贷公司可供放贷的资金最多为24亿元。从2010年4月到2012年底,阿里金融累计为超过20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贷款总额超过500亿元,户均贷款6.1万元。小微企业全年实际占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实际年化利率为6.7%。

从6.1万元的户均贷款金额来看,阿里金融与银行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差异性极大,这样的金额倒和许多P2P借贷平台的户均贷款金额类似。国内银行针对小微客户的户均贷款金额多在数百万元级别,不少银行分行还在努力将这一数字从200多万元下沉到150万元。而阿里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不过300万元,淘宝、红岭创投为代表的P2P企业,通过互联网连结借贷双方,以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为代表的众筹网站则提供平台让客户直接向公众争取投资。两类企业,都改变了过去先归集资金,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分配再回流的方式,使得资金尽可能直接流向经济实体。在这其中,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极大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降低了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指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三是云计算保障信息高速处理能力。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有可能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这样,金融交易的信息基础(充分条件)就满足了。

真正让金融从业者觉得山雨欲来的,则是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三大互联网企业的举动。

3月7日,马云在内部邮件中宣布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该集团由支付宝拆分而成的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及国际事业群与阿里金融业务群共同构成,负责阿里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创新业务,并任命彭蕾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首席执行官(CEO)。随后,阿里金融便传出将于4月推出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用支付”业务,并于今年6月向所有银行开放阿里小额贷款接口的消息。

马云给阿里巴巴设定的未来定位是,“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核心业务。在年初的阿里金融团队开年会议上,他明确指出,今天阿里做的金融业务不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一场金融的革命。

在他看来,阿里的金融业务要回归金融本质,即金融是为了解决贸易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不是要推翻传统机构,而是要摇一摇,让他们的楼更坚固。”

相比之下,马化腾要含蓄得多。在3月底召开的IT领袖峰会上,他就阿里巴巴在金融业务上的大刀阔斧调侃起马云,“阿里做金融让许多银行紧张,阿里如何有底气去挑战银行业?不像我们,我们对运营商都很老实,从不敢说过分的话。”

这是不是客气话呢?事实上,腾讯的动作也不小,除了与阿里巴巴、平安集团合作组建财险公司众安在线以外,马化腾在“两会”期间透露,腾讯考虑申请小额信贷牌照。而2012年,腾讯已打通旗下财付通与微信的应用通道,使数亿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付款,并在11月,与美国运通联合推出“财付通美国运通国际账号”,方便用户跨国交易。

京东商城也势头凌厉,将技术为驱动的数据金融业务视为下个十年的主攻方向之一。年初,刘强东在公司内部年会上表示,将在2014年组建京东商城金融公司。在此之前京东商城已将金融部门升级为公司一级部门,成立金融发展部全权负责公司金融供应链业务,直接向CFO陈生强汇报。从2011年试点至今,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已累计从银行申请总计50亿元授信额度。

普惠金融

不难看出,互联网从业者层出不穷的创新逐渐蚕食着高度管制且相对保守的金融业。而隐藏在“蚕食战”背后的,则是传统金融抑制下的中国庞大的用户需求。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认为,中国金融抑制程度非常严重,以平均名义GDP增长率和平均长期利率之间的差距这一指标来衡量,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金融抑制程度愈严重。“过去20年,在实行利率基本市场化的发达国家,这一差距接近为零,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差距为4个百分点,而中国为8个百分点。”

这种金融抑制的不利影响集中反映在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另一部分行业投资不足。更为明显的表现则是金融服务中的双轨制,“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中小企业之间在利润和成本方面差距扩大,前者享受着低利率贷款,而后者则不得不在黑市和影子金融市场付出高利率。”

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表示,中国的金融高度集中在大银行跟股票市场,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在这种状况下,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一般只是重资产的大企业。事实上,此类金融服务获得了中小储户的补贴,而中小储户广泛存在的中小型企业却得不到金融支持,发展受抑制。

有关统计显示,当前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数量1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发布《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时指出,在其调查的1000家小微企业中,有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更有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

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但在融资成本方面,认为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最高小微企业主占比最高,达到31.8%,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形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

根据百度有关数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小微金融有关的100个关键词在2011年和2012年的搜索量中,“小额贷款”排名第一,“民间借贷”排名第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不得不求助于非正规渠道的现状。

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中,互联网企业一方面追赶着国际新一轮金融创新的浪潮,利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模式发起冲击;另一方面适逢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时刻,在一个未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程度严重的不成熟金融市场里,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金融需求寻找可行之道。由此,他们既有望享受技术红利与改革红利,也将承受更大的创新风险。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易于操作。当普通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时,由于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金融交易的巨大效益也将更加普惠于普罗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并不为过。

银行应对之策

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并日渐触及金融机构传统的核心业务,未来可能颠覆金融产业格局。面对这样的冲击,银行究竟需要改变什么?

若干年前,马云在提及银行难以满足网络客户需求的时候,态度十分强势,“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客观地说,目前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的“幼生期”,体量小,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也有所不同,金融业一线人员在具体业务层面尚未受到明显冲击。但是,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并日渐触及金融机构传统的核心业务,未来可能颠覆金融产业格局。面对这样的冲击,银行究竟需要改变什么?

渠道革命

单纯就“触网”而言,一场金融产品销售的“渠道革命”早已经悄然开始。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始将渠道重心逐渐转移到网络平台。

中国建设银行网络银行中心总经理冯薇曾描述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业态对于她的影响:银行触网最早就是从结算电子化开始的。但电子商务发展之后,互联网上的结算和跨行交易,却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了支付解决方案。

“支付宝和快钱,可以针对某一类细分行业做全过程的解决方案,这对银行来说是很庞大的工程,银行的产品是标准化的,是客户来适应我们银行的产品,这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触动。” 冯薇说。

在她看来,第三方支付公司之所以得到国家的支持,实际上因为他们的存在支持了互联网的发展。

在网上代销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时,建行也和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一样遇到了线上线下不同定价机制的困扰。最后是通过产品的分流和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采用差异化价格解决了问题。至于网络信贷,建设银行已经在尝试B2B的大中型客户的融资解决方案。

冯薇表示,银行之所以关注互联网,首先是因为很多新兴客户完全是从互联网崛起,从诞生之初就没有实体店,以网络形式存在。线下找不到他的房子和固定资产去抵押,收益也在网上。其次是因为很多传统客户都在互联网化,比如说国美、苏宁,从原来开线下店为重点,现在自己专门成立了电商。对银行来说,要不要跟着他们一起上线,是最难的挑战。因为传统信贷都遵循属地化原则,风险控制也是一事一议的,而互联网上所有的业务都是标准化的。只有标准化产品才能在网上卖。

而在她看来,银行在互联网方面的机会出现在对公业务上。建设银行就曾经开发出了线上的动产融资产品。银行找到专业的大宗商品网站和一家全国性物流公司。大宗商品网站客户融资时,只通过网银就可以实现合同签订和贷款支付。客户将商品存入银行指定的物流仓库,物流平台核实货权及价值,将信息提供给银行,银行放贷。事实上形成了在线货押融资的模式。突破了银行属地化的限制,且标准化程度相当高,风险也很低。

事实上,早在2010年,平安就开设了淘宝官方旗舰店售卖保险产品。2012年末,国华人寿在淘宝聚划算平台推出保险团购,短短三天内,销售额突破1亿元。交通银行与光大银行去年先后开设了淘宝网上营业厅,后者还因在淘宝上卖存款而引起广泛关注。今年年初,证监会松绑非现场开户,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方正证券等券商纷纷开启网上开户模式。经纪业务收入排名前30的券商中超过80%已和淘宝、腾讯、百度以及京东等大型电商接触和沟通。

在《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公布之后,相关电商已经进入向监管层备案时期,基金公司方面则在等待备案通过,筹备相关产品上线销售事宜。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网络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更深层次的业务流程和经营主体的网络化也已经有金融机构开始尝试。

平台金融

2012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正式对外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该平台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屋交易等专业服务。2012 年末,善融商务拥有超过百万会员,入驻商户数目过万;企业商城累计元,商户融资近10亿元。建设银行所以开设电商平台,就是希望在资金流以外,整合企业信息流和物流,使得银行从中获得真实的交易信息。这是基于“平台”的金融理念。

平安集团一方面开设了网上信贷平台陆金所,一方面与阿里巴巴、腾讯合资建立在线财险公司“众安在线”。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还对外透露,平安集团正在做二手车交易门户网站,而平安银行则准备推出住房领域的“阿里巴巴”。而日前,平安集团拟出资约5000万元成立征信公司的消息亦在媒体上传出,平安集团相关人士透露马明哲去年年底曾邀请央行一位副行长就平安集团设立征信公司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目前平安集团也正就此事与腾讯和银联洽谈合作。新征信公司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与网贷平台等。

华夏银行从去年开始推出“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应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市场商圈”三个领域。在华夏银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卢小群看来,平台金融不是传统的电子银行,因为电子银行流转的只有资金流,缺乏产生资金流的关键因素,即交易背景、交易标的等信息流。而平台金融则是将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三者合一。“平台金融”推出9个月以来,已经有127家平台客户上线运行,服务于2942户小企业,覆盖了三农、商贸、航空、租赁等20多个行业,贷款余额近13亿。仅今年一季度,就发放了8个多亿的网络贷款,平均每笔贷款金融约为22万元,平均每笔还款金额为10万元,平均贷款期限为2~3个月,实际平均利率比基准下浮20%。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包括移动金融在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早已关注多时,并曾委托咨询公司做了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目前,正在等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尝试。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迅速进入,改变市场格局。

利率市场化冲击

从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中国目前除基准存贷款利率外,其他利率几乎都已经市场化。2012年央行还在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上浮与下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至30%。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的金融脱媒正是银行的关注点。央行《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季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下降18.6个百分点到44.7%;信托贷款当季占比上升8.8个百分点至13.4%。社会融资渠道加速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的趋势十分明显。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享受的约3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利差已经不再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会明显加大,而竞争就意味着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

在这个层面上,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于各类金融机构来说,显然利大于弊。而各类金融机构着力渗透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力求深刻理解新一代网络用户的举动,也多多少少有为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未雨绸缪的意味。

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浪潮中,谁将是最后的赢家,目前无法定论。更大的可能,是互联网与金融业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创造出一个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未来的图景会由今天的这些探索者描画,被我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所决定。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投行模式何处去:大投行战略 转型非通道业务玩家
下篇: 34家投行2012年IPO颗粒无收 欲拓香港市场“求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