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邓锋的慈善精神:拆招邓氏公益“独门技”
0 ihunter 2011/03
如果单看其谦和与儒雅的外表,你或许无法想到他便是缔造了中国人海外创业神话,投资了展讯通信、开心网、珠海炬力、汉庭连锁酒店等多领域成功项目的风险投资家、北极光创投的创立者邓锋,但当说到慈善,他眼中的锋芒却再也无法掩盖:即使是做公益,邓锋也要做别人想做,却做不了的!

如今的邓锋,已经在商人这个角色上越来越“不务正业”,他把五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企业之外的头衔也开始愈来愈多:清华大学基金会董事、清华企业家协会创始会长、联接北美和亚洲杰出教育人士、友成优秀企业社会奖评委……

尽管做的公益事项越来越多,他却一直都有自己坚持的理念:一个人不能盲目地去做公益,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经历、资源,用自己的专长去做公益,而这正是其一道别人学不来、做不好的“公益独门技”。

修炼:从中关村到硅谷

邓锋一再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几乎每一个关键动作,都踩在最恰当的时间点上:做科技赶上了中关村的发展、英特尔的上升、硅谷的灿烂,做风投又赶上了国内的创业投资热,可谓每一步都走得正当其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都没耽误”。

邓锋刚入学时正值文革,和同学一起逃课的日子,被其乐观地形容为“没耽误童年的玩乐”。读了三遍二年级,反而使其能给同班的同学讲解老师刚刚教授的新课程——自信就在如此特殊的条件下成为了邓锋的一个性格特质。事实上,邓锋一路就读的都是北京最好的学校——三十五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而后又在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业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在清华读书时,正值中关村的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邓锋所学刚好有用武之地。于是他通过做科技咨询来勤工俭学,读书期间的生活费已经完全靠自己来赚。此时的邓锋,已经在思考如何创业,他的项目曾获得学校第一届挑战杯的冠军。1987年,他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创立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带着几个师弟师妹,在租来的三间小屋里承接一些科技咨询、电脑照相、电脑板维修、中关村外包科技项目等零活儿。当时,修一块电路板的市价是二百块,他就和合伙的同学各收一百,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已算相当丰厚了。可以说,在清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邓锋今后事业成功的基础。

1988年,邓锋提前一年完成研究生学业,正式踏入中关村这个小“江湖”,且不久之后就成为了“怀揣两个BP机的科技个体户”,人称“清华首富”。不过就在发展势头正好的时候,他却在1990年出国留学深造,而促使其做出这一选择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硅谷对他的强烈吸引力。

远渡重洋的邓锋,先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求学,所学都是计算机工程专业和EMBA。1993年进入英特尔公司,正值英特尔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参与了英特尔笔记本电脑CPU奔腾1、奔腾2的设计开发。而手握优渥报酬的邓锋,此时却又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现有的工作,追逐自己的创业梦想。

邓锋与另外两个清华校友柯岩、谢青一起,在自己车库里做起了NetScreen,三个年轻人的技术和创造力,吸引来了高达几百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技术、创新、资金,硅谷大发展的良好商业环境,让这个小小的公司迅速成长,成立仅仅四年,就于2001年12月12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9.11事件之后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2003年,邓锋从无到有一手培育的上市公司NetScreen以42亿美元的溢价被Juniper并购,创造了一个中国青年海外创业的神话。

由成功的技术工作者,转行做风险投资,似乎是硅谷的惯例。邓锋第一次创业成功之后,也想到了做风险投资,但他拒绝了接受美国风投公司的加盟邀请,执意回国做自己的风投品牌,再一次从头开始进行新的创业。2005年,在刚刚落成的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里,邓锋办起了一家名为“北极光”的风险投资公司,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并没有占得市场先机和强大资金优势的新生公司,在日后的发展中,释放出了炫目的光芒。

邓锋说,自己这几年恰到好处的决断,一半是靠努力,一半是因为运气。北极光创投的发展,同样延续了邓锋一直以来的幸运。凭借着一水儿国内外著名学府毕业的人才与高度的市场敏感,北极光投资了展讯通信、珠海炬力、汉庭连锁酒店、在线社区开心网、婴幼儿产品目录销售商红孩子、百合网等许多成功项目,发展良好。

拆招邓氏公益“独门技”

回忆何时有做一些公益项目的想法时,邓锋自己也无法标记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仿佛早已有之,只不过,随着他事业的发展和阅历的增加,这些想法就这样越来越成熟和明确。有了多年的创业经历,如今已积累了足够多的公益理念和资源。做公益慈善对他来说,的确是“水到渠成”。

从自己的经历中,邓锋越发感受到教育和人才是何等重要。做公益项目,他自然将目光聚焦在了教育上。回国之后,邓锋向清华捐献了20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资助清华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捐资助学,他做的是拔高式的精英教育。因为在他看来,优秀的中国青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领导力。

“若只是捐钱建桥修路,那是有钱就能做,人人都可以做的公益,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公益,那就没意义了。”邓锋所做的“别人想做却不一定能做”的公益“独门秘技”,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繁琐,拆解起来共有四式:

邓氏公益第一式:请凤回巢

从2007年起,邓锋每年都会请50个来自世界顶级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冬令营。这些学生来自哈佛、MIT、沃顿商学院等常青藤高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他让这些顶尖的精英学子聚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玩,和柳传志、熊晓鸽、吴尚志这些国内企业家、投资家一起侃侃而谈头脑激荡,让他们“在竞争之前先成为朋友”。这样的项目显然具有“青年版达沃斯”的意味,也为这些留学生架起了一座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如今这个项目每年都会吸引三百多位来自实际顶级商学院的申请,而北极光创投也常常挑选一些学生来公司实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投资融资环境。

邓氏公益第二式:引路知行

邓锋有着浓厚的清华情结,对清华学生的培养发展十分用心。他认为目前中国真正需要的精英应该是及时了解中国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年。于是他每年都会开办领导力训练营,带领着清华各院系的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集体到中国最偏远的地方感受中国最真实的国情。邓锋经常亲自跟他们一起去,从辽阔的青海,到高远的西藏,感受脚下祖国土地的温度。这项活动让很多参与的学生深有感触,更近一步了解了真实的祖国。第二年,学生们则有机会前往耶鲁和台湾呆六个月,进行主题学习。

邓氏公益第三式:青云出岫

带着清华的学生们感受中国,只完成了邓锋对于精英培养设想的一个方面,他的另一个动作,就是资助这些清华学生骨干去参加国际会议,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领导力。早在回国不久的2004年,尚未正式成立北极光创投的时候,邓锋就资助那些受到国际会议邀请的学生前去参加。邓锋说,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这一项目,对参与其中的学生影响非常大,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国,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国际级大师的经历,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鼓舞是非常强烈的。而这些学生回来后写出的报告和论文,也都非常出彩。

邓氏公益第四式:点豆成金

2008年,北极光创投开始支持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大赛,第二年起,创业大赛调整为“公益创业实践赛”,更强调项目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鼓励学生们先不要去以做公司的形式创业,而是做一个小一点的项目,例如家乡的水源系统改造、太阳能灶、灾后重建工程中某个具体环节等周期短且实际的项目。北极光创投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项目,提供几万块的种子基金,让项目自行生长。邓锋表示,他想“先拿这个试试看,可以的话以后做成公益VC(风险投资)”。第一届公益创业实践赛上,有将近200个创意团队参赛,经历了长达八个月的选拔、答辩和评审,最后进入复赛的有12支队伍,都获得了支持项目发展的资金。

……

能扛起这些精英培育的公益项目,需要同时具有国内知名学府人脉、海外求学创业背景,再加上风险投资家的敏锐,而这正是邓锋难以复制的优势,也为其“模仿者”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深怀清华情结的邓锋,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为母校办一场非营利的“清华民谣专场演唱会”。

做了几年公益项目下来,邓锋逐渐积累了很多的感悟。他认为,教育和人文才是做公益的人最应当关注的,也是当前中国发展极其迫切的需要,而做教育公益,需要创新,需要好点子。他提到一个设想:号召北京地区的各科知名教师,捐出一节课的时间,来录制教学视频,然后集中整理编排刻制成光盘,捐给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使用,这样,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可以跟北京孩子听一样的牛顿定律讲解,学一样的ABC,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育鸿沟。

公益内力:“做这些让我快乐”

邓锋说他这几年经常“莫名其妙”地被人感谢——在飞机上、在电梯里、甚至在招聘面试时,总有人对他说“谢谢你”。这些人往往是参加过他的公益项目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朋友,那些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对这些学生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以与世界级的大师对话,他们开始大胆梦想,勇敢实践。“听多少遍这种感谢我都不会觉得烦,因为每一个都是发自真心的,每听一次你会更加觉得自己做的很值,”邓锋这样描述他的感觉,“最宝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让我很开心。”

“其实,最快乐的是做公益的人自己。”他谈到自己从创业到投资这么多年,心态已经越来越趋向与平和了,“这也许就是戒定慧中的‘慧’吧。”

“我其实不是一个商人,我只是一个IT工程师。”邓锋并不喜欢别人给他商人或者投资家的定义。的确,硅谷风险投资家常常被视为“秃鹫资本家”:贪婪、残忍,榨取创业者的血汗。邓锋对只追求利益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反感的,他个人业余做的“天使投资”,也与公益慈善精神相吻合。

在硅谷创业时,邓锋能够做到准确地叫出每位新来员工的名字,并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当年在缔造了天价并购神话的的NetScreen公司时,他的团队接连四年自动离职率都不到1%,这在硅谷这个人才流动极其频繁的地方堪称奇迹。邓锋至今仍为此颇感自豪。

谈起自己的公益事业,邓锋还自豪地提到,不久前,美国亚洲协会曾颁给他联接美国与亚洲教育贡献奖(Bridging America & Asia),该奖下设教育、商业和文化三个奖项,邓锋获得的是教育奖项。这个奖的影响力很大,跟他同时获奖的,还有惠普公司,以及世界第三大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冈瑟。他笑着说:“我做商业投资这么多年没拿到商业奖,却能获得教育奖。我很开心地专门坐飞机跑到美国去领这个奖,分量很重。”

现在的邓锋,已俨然一个慈善家。即使作为投资人,他也会告诉对方自己“并不追求最高回报”。他更愿意通过风险投资这种方式,助力中国青年的发展。

相比于大多数公益组织所关注的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邓锋所做的,则是一种拔高的精英培育,让优秀的青年更加优秀。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徐小平天使投资三大特点:管的少,投的快,投的松
下篇: 真格基金徐小平:创业者要确立投资价值观 浮躁难盈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