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0年代的科技创业、90年代的网路潮,现在,迎面而来的,是第叁波创业大潮——餐饮。人才、技术、资金、原料、客户,钻石五力齐聚,在21世纪的开端,台湾美食产业,如何演变成网络绵密的创业新硅谷?
80年代,台湾科技创业百花齐放,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将台湾拱成高科技硅岛。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又有一个新产业,已静静地为台湾打造另一片「新硅谷」,它是美食产业。
第叁波创业潮
这几年,台湾美食从人才、技术、资金、原料到客户,钻石五力齐聚,形成网络绵密的创业新硅谷。从台湾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是台湾第一波创业潮,网路是第二波,餐饮则是第叁波。
餐饮创业进入门槛低,失败成本也小,加上社会价值观转向,典范人物辈出,餐饮业愈来愈能吸引顶尖人才投入。
根据财政部统计,5年来,餐饮家数就成长了近18%,远高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值,5.5%。
从业人数也年年成长。从2003到2012年,住宿及餐饮从业人数成长了近26%。带动餐饮科系学生数,从2005年到2011年,成长近3倍。
创业的模式也愈来愈多元。从开餐厅、饮食文化工作室,到餐饮行销、资金创投,都有创业者加入,形成一个美食产业链。
顾玮就是一个例子。拥有分子医学硕士学歷,七年级生顾玮,二○○八年第一次创业。成立专门贩售在地果酱品牌「在欉红」,将红心芭乐果酱卖进百货、书店。
去年,她创造第二个品牌「不二味」。同样标榜销售无毒、小农生产的在地食材,生产核桃糕、凤梨酥等点心。
在餐饮创业,失败成本小,最能容忍失败。以红遍两岸的八十五度C创办人吴政学为例。他加盟过饮料店、卖过五十元披萨,多次创业才成功。
餐饮业对失败的容忍度,让创业者敢冒险、敢创新,勇于在市场上做新尝试。产业的体质也在改变。过去,被戏称为「煮饭科」的餐饮科,渐被视为具有设计概念的生活文创科。许多年轻厨师主动到国外进修,而不只是找间餐厅学艺,等着出师。
无限机会 无限竞争
尽管规模小,缺乏复製、经营管理的能力,使得产业淘洗严重。从财政部的资料同时看出,餐饮业经营年数未满五年的,就佔了近一半;未满一年的,也超过十分之一。
「看数据会觉得很恐怖,」中卫发展中心生活产业部经理陈明礼说,「这是个不怕死的行业。」事实上,像硅谷一样,这个波动很大的产业,并不是人人都能有丰厚利润。
引进许多西式连锁品牌,和缘餐饮公司董事胡家濠,扳起手指算:一般餐厅食材成本叁成,人工叁成,再加上房租、水电,零零总总就佔营收的八五%。这还不包括设备折旧、租借资金的成本。
他说,餐饮业很辛苦,利润得一点一点盯。菜多浪费了一把、人员排班有疏忽,利润就没了。
「现在,管理重于做菜,」他坦承。「谁能管理好,就有存活下来的空间。」台湾美食新硅谷的游戏规则中,管理,是决胜关键点。
上篇:
巨无霸炸弹烧
下篇:
八里油心蛋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