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时就出去比赛拿奖金,张琳基本上把奖金自己零花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给父母保管,张琳的父母也都把他的一些工资奖金给存起来,用张琳的话说就是“他们总说现在给你存起来,以后你就有用得着的地方了”。那个时候张琳也有过一些小心思,比如开个运动鞋店之类的,但繁重的训练,让他没有太多心思去想这些,更没有太多渠道去了解有关投资理财的知识。
直到看见家门口的房价蹭蹭地往上涨,张琳有些坐不住了。家住上地的张琳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2005年我家那两居室能卖45万,我就想这么偏的地儿这么贵,神经病才会买,结果呢,现在一平米四万了;一套两居室七十平米的房子得300万,普通家庭哪里承受得了?不过要是当时买了不知道现在得翻多少倍,不敢想啊……
所以,至今还住在北五环外一套老房子里的张琳开始有了投资理财的想法:“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觉得除了游泳应该考虑更多的事情。”年前和两个初中同学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现在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张琳觉得自己对这方面还蛮有兴趣,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开一家奢侈品店,“当做一个投资试试看。”
早在2006年,张琳就拥有了第一个奢侈品牌的包,那是当时出国比赛后用奖金给自己买的一只GUCCI包。和许多人一样,张琳对“奢侈品”也有一个从盲目到理性的认识,“一开始就是觉得贵,也不太懂,觉得贵的话应该就很好;后来,慢慢会发现其实买对了也没有那么贵。而且其实每个品牌都有自身的故事理念和渊源,才拥有那些不朽的价值。”
尽管自2月2日开业以来,张琳因为日常训练来店里不超过六次,但他训练之余还是操心着自己这个店的方方面面。
一开始张琳几乎看不太明白账目是怎么算的,现在看得多了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每半个月,张琳也会和合伙人一起探讨一下店铺的经营状况。闲暇时,张琳也会去看看一些品牌的历史和故事,“现在发现要学习的实在太多了,我了解的还是很肤浅。”
开店三个月了,张琳介绍现在的营业情况只能说一般,只是刚刚把租金电费工资包了进去,保持运转,还没有盈利。让他介绍自己的店和专柜相比有什么优势,张琳挠挠头,“我们的商品都是从国外正规渠道进来的,价格却是国内专柜的八折左右,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不过张琳还不会吸引顾客,有客人来到店里,他更多还是站在一边,不太会主动给客人进行介绍:“其实我内心着急得很,看见有人进来,心里就在祈祷,拜托买点什么吧,可还是看的多买的少。”
这家店是张琳现在除了游泳之外最花心思和精力的事情,他说自己以前更多的就只是关注游泳,现在通过自己这店了解了不同领域和经营理财,也是自己开始更多尝试的一个经历。由于今年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全运会上,他希望自己能在全运会后多为店铺尽点力:“其实就像我们训练,外行人觉得只要花时间练就行,其实里面很多门道。所以,我想全运会后学习一些经营的常识,自己来打理。”
如果说张琳在开店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投资也不正确,作为一个十足的球鞋控,他收藏的近四十双球鞋现在早已价值翻倍,他也没想到自己年少时的爱好和收藏也能成为一个无心插柳的小投资。不过,张琳更愿意把其看作是一种“青春的纪念”:“那是我最疯狂迷恋球鞋的十来年,这些鞋我都封存起来了,就算再升值,我也不会卖。”
因为从小喜欢乔丹,张琳从十岁开始就受其影响开始收藏乔丹鞋,能买回一双喜欢的球鞋让他觉得甚至比赢了比赛还开心:“我小时候还梦想着开鞋店呢,这算不算一种最朦胧期的投资理念?”
说起球鞋,张琳明显比说起奢侈品牌更如数家珍。在他的收藏中,最喜欢的一双是1996年生产的黑红配色的乔丹十一代,那是张琳从网上淘来的,买回来穿过一次就再也舍不得穿了。而在他的所有球鞋中最贵的则是一双NIKE SB系列的小熊板鞋,那是他在2006年去日本参加短池比赛,赢得奖金后专门去鞋店买给自己的礼物:“5000块钱呢!买的时候心疼死了,不过现在应该升值了。”
张琳说自己买鞋就像女孩买包一样:“我有时候看到有的女孩来我店里买包的神情,特别想买但是又努力在克制——我买鞋就是这样,一直逛一直看,直到自己实在受不了了买回来这才踏实。”
不过,现在的张琳已经过了那个爱鞋的阶段:“在金钱上知道了克制,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冲动,知道钱更应该花在什么地方。”
张琳还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出一个最后期限,他希望全运会后能有多点时间打理店铺,但他很早就决定将来一定要出国读书。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都训练生活过,张琳发现自己的确更喜欢国外的环境,“我是个比较简单的人,也发现国外比较简单的生活更适合自己。将来还是想去美国读书,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吸收点不同的东西。”
上篇:
从Codecademy看在线教育新思考
下篇:
3个小伙白手起家,成功秘诀是“多为客户做点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