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大爆炸 这事靠谱吗?
0 ihunter 2013/05

自媒体会使人的个体价值得以放大,有人求名,有人求利。

文 | 夏宏

王小峰对《创业邦》说,200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YOU”,“它实际想强调的一个概念是,在互联网时代你作为一个个体,可以去传播很多的东西”。

2005年王小峰的博客“按摩乳”获“德国之声”中文博客大奖,这位《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有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网名“带三个表”,被称“三表哥”。2005年、2006年博客热,web2.0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说有人就讨论它是自媒体了。但他觉得自媒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在一个非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上世纪)80、90年代到处推广自己书法的庞中华,他其实也算是自媒体。因为他一时上不了央视这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教全国人学书法,他就在报纸上到处打广告、上电视、出书宣讲书法是怎么回事。”

伴随微博、微信的出现,自媒体的话题尘嚣甚上。资深电视媒体人、自媒体人罗振宇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度消费的词。”但包括罗振宇在内,一些人将此当作为事业,也有人将此当作工具。或为名声,或将此转换为已有商业产业的流量“导航条”,它的价值吸引力是什么?

生存逻辑是什么

NTA创新传播机构、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对《创业邦》说,从有博客以来个人传播信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微博、微信的出现让许多人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媒体了。但是微博有那么多用户,我们能记住的ID有几个?草根大号是自媒体吗?“我真的不认为他们是自媒体。因为它与人直接相关,你的兴趣、爱好、特长、喜怒哀乐都能直接挂上钩,但很多草根大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销,不具备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在他看来,自媒体仅是一个现在大家热衷讨论的概念,它叫“人人媒体”还是什么名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做这件事情的人要自问,做它的初心是什么。”他说,是因为看起来很热去做它,还是希望自由表达、获得独立的人格才去做这件事?“多数人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想清楚的。”

在传统媒体领域,申音曾有过长达10年时间的历练。决意在媒体行业继续做新的事情,他觉得,媒体或其它领域已经由原来的纵向组织结构,转向了一个横向链接的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线下与互联网二元对立的问题,“韩寒一个人的商业价值抵得上一家广告公司,发一篇博客能覆盖中国半个互联网的用户,“单个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得很大很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技术可以随时改变或被新的技术颠覆,过去是博客,昨天是微博,现在是微信,科技的变化永远令人捉摸不透,谁知道明天又会是什么呢?申音笃信的是,“人的价值是可以持续放大的,不管你通过什么途径,做自媒体产品最后其实就是做人的价值。”他说,即便是在一个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美国一个著名主持人的身价就能有10亿美金;乔丹一个人的价值,超出了全联盟所有球员的价值。

“罗辑思维”、“蛮子文摘”是独立新媒旗下的两个自媒体产品,罗振宇是前者的主持人。他说,很多人站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强大坐标的对立面去看新媒体现象,他自己恰恰不这样以为,他觉得工业化时代媒体的规模逻辑,是内容和渠道的博弈。报刊杂志讲发行量,电视台拼收视率;当然,电台也在意收听率,而网站同样看重点击率。在追求规模效应和强调渠道优势的逻辑里,“一个普通女歌手想上央视春晚,后者便比前者强势;但如果是赵本山,这种博弈的强弱力量便倒过来了。”

“可是渠道正在整体崩塌,渠道对于自媒体并没有太多意义。”罗振宇预判,未来的媒体可能会从规模经济的逻辑转化为“范围经济”。并且他觉得已经看到了这种迁徙与自我瓦解,杂志不见得再一味追求发行量,它分解、开发成一个一个对应不同范围与需求的产品,而电视台在分解成“快乐家族”、“舌尖上的中国”等类似一系列产品;Hellokitty要让它的观众、读者不断地持续增加总会有困难,但通过授权与品牌合作,却成为了它得以为继扩张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盈利时代了。自媒体不只是一个媒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

他觉得自媒体未来的博弈,会在“魅力人格体”与运营平台之间进行,而不是传统媒体。“说白了,是泰森与职业拳击推广人唐·金的博弈。泰森很强大,但风险更大,因为除了有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周期问题外,也还可能存在道德、法律方面的风险问题。打一场比赛,唐·金挣的钱也许没有泰森多,但他的风险更小,因为他手里可能有10个泰森。”他说。这种博弈的结果除了共生存之外,还可能会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罗振宇觉得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并无新旧媒体之分。”在一个新媒体的概念里,传统媒体也在有意识地形成一个一个的轻型团队,并将此当作出路。他担心的是如央视这样的大型、非市场化媒体,自我变革、瓦解、重构的可能性有多大。

规模、渠道为王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吗?

“在今天,如果你足够有才华,就能直接面对用户并产生影响力;而不是绕几个弯子,通过传统媒体这座桥梁去‘翻译’(你的才能)。”申音说。罗振宇则告诉《创业邦》,互联网加速了传统媒体向个人品牌溶解的步骤,“往前追溯西方的奢侈品品牌,香奈儿、路易·威登……一个个算下来都是人名与个人品牌;而美国著名主持人拉里·金则干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栏目”。

路径选择是什么

一批自媒体人正在把微信公共平台视为主要的传播阵地,微信也成为其做自媒体讨论的热点。罗振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着急去定义这个工具是什么或有些本末倒置。因为你只能跟着它走,微信不会一成不变。“张小龙不是傻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

罗振宇在不久前和微信运营方有过一次接触,看能不能让罗辑思维的视频在它的公共平台上直接播放——“一旦允许我自定义按钮,它就变成我的APP了;再接入支付宝,就变成了我的操作系统。”这件或许还得继续谈下去才知道结果的事他也不避讳说出来。他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作为第三方平台,其自身总会不断变化,而自媒体人要找到、放大自身的价值。

几年前博客的出现,让王小峰至今依然对“自媒体”、“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力印象强烈,他对因写博客突然名声大涨感到错愕。当自己在机场、在大街上也能被人认出来的时候,一直到2010年,他都为此感到特别别扭:“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七八年以前,王小峰就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威力,但今天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不用微信,也不用微博。大约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他的一位在门户网站的朋友好不容易劝他注册了一个微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积累了37万粉丝,但他很快就感到不适应。一是他觉得碎片化的表达挺耗费自己的时间,二是他自己并不想上去做一个“公知”,也不习惯看一堆人喋喋不休地说话。他与那位朋友沟通了好几次,希望把微博关掉。后来他想到了一个自杀式的办法,不断发带有“敏感词”的微博,目的是“求查封”。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大学毕业生欠债300万卖水果:已开九家分店
下篇: 我是如何将考研培训做成事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