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有车就算"中产"?厦门一楼盘广告引发市民热议
0 ihunter 2012/07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本报房产新闻版日前报道《开发商盯上“中产”》一文,引发了市民和业界关于“中产家庭”话题的广泛议论。那么,什么条件才算得上“中产家庭”?以收入或资产界定人群阶层是否合理……一时间,各界人士众说纷纭。

  针对市民读者的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发布“打造高尚的中产家庭社区”这条广告语的厦门某楼盘的营销负责人。对此,该负责人澄清说,楼盘广告无意引起社会阶层争议,更不是把客户的身份阶层作为购房资格的判定标准。“我们只是根据自身楼盘的定位,想引导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进退有节的人生态度。”

  争论1:“中产”就是要有钱?

  关于“中产”,各个国家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大多数国家的公民并不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中产”的标准。

  “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称不上中产阶层,但收入水平绝非中产阶层的充分条件。现在很多城市里的原住民,他们依靠巨额的拆迁补偿或者丰厚的房租收入,资产和收入都达到了社会中上水平,但是他们没有固定工作,生活也极其简单,这些人算不算中产阶层?”一位读者日前提出疑问。

  此外,还有一群人,尽管有房有车,收入也很可观,但是沉重的还贷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就没有闲暇去享受生活,这是“中产”的生活状态吗?

  “中产家庭至少应该达到这样的条件:有房有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相当于自己月收入6倍的存款,父母都有工作,经常旅游,经常看电影,经常在外面吃饭,每年有假期,生活的目标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 一位在新加坡学习工作多年的王小姐认为。

    争论2:“中产”是种精神享受?

  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无疑是通往“中产”的重要保证。但是,也有人认为,“中产”更关乎一种生活理念和态度,即应回归到软性的精神层面上。作为社会人群中最庞大的中间阶层,若是在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后,精神层面却仍停留低层次的粗鄙状态,那么他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和主流价值观吗?

  其实,人们对“中产”就算无法准确做出定义,也能大概从其社会活动、着装、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出判断。曾经有人如是描述“中产”:“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穿着讲究,看各种铜版纸印刷的精美时尚杂志,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自己驾车或出门打车,坚持自己的爱好,经常出没在高尔夫球场和保龄球馆、艺术展览等时尚场所,偶尔参加周末宴会。”

  “‘中产’的生活应该是优质而且有弹性发展空间的,他们至少无须为房为车负累,他们生活简单而开心。”一位读者认为。在他看来,除了物质层面的保障外,中产生活的标准还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过舒适的生活、有经济上的担忧却不足以成为负担、每时每刻要求自己向更高阶层进步。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产”行列。但是,北大著名教授厉以宁指出,中产阶层要有精神上的追求,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觉悟,这样才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好的社会氛围,也才能更有利于中产者队伍的壮大。

  争论3:

  “中产”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

  有调查显示,国内中产家庭的日常开支中,食品消费一直在33%至35%之间,远低于中低收入阶层;而可以彰显身份、引领时尚、体现生活品质的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花费,在“账单”中的比例较高。

  另据调查,目前,购房、购车、购保险已成为当今中产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改善居住品质更是成为中产阶层内心最直接的愿望。他们对居住的要求开始成熟与理性,更看重居住品位、理念与文化。“中产家庭倡导的是一种进退有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可以暂时没有,但将来一定要有;可以有压力,但一定要有更强烈的动力;可以自己简单,但一定要让家庭过得更好……”

  文/本报记者 刘建雄 赛豫龙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搜狗挤掉谷歌在厦成“老二”
下篇: 民营医院,正在进入价值创新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