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羿
在构筑中国当代管理理论的时候,我们必须认清世界管理革命的总体趋势。这一趋势是与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本质上,我们处于“第二次现代化”即后工业、后现代的大变革时期。因此,从后现代视角进行管理理论的构筑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后现代管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世界的管理革命浪潮,它的影响目前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实践,而不是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不论是微软、戴尔的崛起还是联想、万科的成功,都不同程度上见证了后现代管理模式的巨大威力。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后现代管理理论相对于管理实践的滞后,而不说明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一些领先的管理理论或思想,都是后现代管理的不同形态。如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哈默和钱辟的企业再造理论以及汤姆·彼得斯的管理思想等。因为这些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对现代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法则颠覆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后现代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管理革命的主流。
在全球性的后现代管理革命浪潮下,任何以国家、民族文化为独一根基的管理理论都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后现代管理革命意味着全球管理的大同。这是我们反对中国式管理的最根本原因。
一、新公有制:后现代管理革命核心
1、知本主义与西方新公有制革命
在知识经济浪潮下,建立在传统资本主义两权分离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彻底崩溃。而西方经济界与管理界对这一重大现象的研究和总结却严重滞后。也就是说,后现代管理理论还处于开创阶段,对它的评价应该着眼于世界领先企业的实践,而不是现有的一些不完善的思想言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以员工持股制为特征的产权革命,已经颠覆了传统资本主义的定义。知识资本的崛起以及在经济中的主流地位,决定了资本雇佣劳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走向终结。
取而代之的是以微软等知识型企业的员工持股制,和以蒙德拉贡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新公有制,即劳动雇佣资本模式。
2、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新公有制革命
无独有偶,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新公有制的勃勃生机。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的乡镇企业,都表现出向新公有制迈进的历史趋势。甚至于,在中国乡镇企业的变革中,以新公有制为特征的后现代企业制度表现得还异常突出。以南街村、华西村等为代表的中国乡镇企业变革,尽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向新公有制的逐步迈进却是它们共同的变革趋势。
这是世界管理革命大潮的反映,也是中国民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社会公平的反映。这一对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追求,正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促使中国企业向以新公有制为基础的后现代管理大步迈进。
3、新公有制:后现代管理革命核心
以新公有制为基础的后现代管理革命,不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我超越,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在资本主义的自我超越与社会主义的全新发展中,我们看到当今人类的两种主要经济和社会制度,在21世纪有可能走向目标与路径的全面大同。
这正是以新公有制为基础的后现代管理革命的重大价值。通过后现代管理,知本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之间将有可能架起一座前所未有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全球企业管理革命,也将对消除两种社会制度的隔阂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二、后现代管理的目标
1、现代管理的目标
尽管现代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经营者手中,但本质上,现代公司的管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与中国式管理的目标“安人”,是对立的两极。
最早对“现代公司受股东控制”的观点提出挑战的是伯利与米恩斯(1932年),他们提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大。威廉姆森指出,现代企业的巨大规模往往导致所有权的分散,由此可以认为:实际上是经营者在控制着公司。
然而,威廉姆森仍然是标准的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卫道士。他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本质是阐述如何捍卫股东利益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威廉姆森理论视界中的现代公司治理无论如何关注雇员、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其宗旨却还是以公司资产所有者--即股东的权益为主体。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内理论研究者,包括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都对“西方
1 2 3 4 5 管理”的目标大加鞭挞的原因。2、后现代管理的双重目标
事实上,即使在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中,西方管理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股东权益。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指出:
“根据美国社会的传统特征,它的政治哲学从不认为社会机构仅仅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社会的意义超出了它本身;社会机构也决非权宜之计,无关个人的道德目标。”
“但是仅仅符合社会的道德目标,还不足以成为社会的代表性机构。代表性机构的运行必须保证实现社会承诺和社会信仰。……要增强公司实力,提高公司效率,就必须保证实现社会的基本信仰和承诺。”
“大型公司要成为美国社会的代表性机构,就必须实现美国社会的基本承诺和信仰--至少要达到最低要求。它必须让个人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行为权利和公平均等的机会。”
但不无残缺的是,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现代管理体系下,西方管理并不能真正实现德鲁克所提出的社会承诺和道德目标。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管理的目标并不能代表西方管理的目标。我们不能只根据已经落伍的现代管理理论来评价西方管理,而对西方企业的革命性实践视而不见。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管理革命,西方的民主文化已经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全面迈进。以新公有制为基础的后现代管理,颠覆了现代管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体系。
建立在新公有制基础上的后现代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文化”的双重目标。后现代管理不仅追求企业的效益、社会责任、还追求生命的健康丰盛,后现代管理的目标是最高阶段的管理目标。尤为关键的是,后现代管理在设定这一目标的同时,还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与路径。
三、后现代管理的方法
1、后现代哲学的主体观
从德国古典哲学起,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的主体概念,由洛克的感觉论而起,由笛卡儿的理性论而奠定,经康德而丰富与深化,并最终在黑格尔、费希特的理论里得以完善。
主体是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它建立在主客二分化的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导致了现代的技术与经济成就,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现代主义的主体性,是一个已经落伍的概念。
美国学者弗·多尔迈认为:“主体性观念已在丧失着它的力量,这既是由于我们时代的具体经验所致,也是因为一些先进哲学家们的探究所致。”
而后现代哲学在颠覆主体概念的同时,并没有彻底消解它。后现代哲学只是消解了二元论基础上的主客二分化的主体观,而没有消解主体本身。正如德里达消解理性,只是消解绝对理性,而仍然保留相对理性一样。
而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概念的建设性发展。“主体间性”是目前为止对主体性的最新反思、重建与最高发展。主体间性概念由胡塞尔创始,由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得以发展。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它颠覆了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主体概念,它不是把个体与他者看做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看做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关系。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意味着主体间权利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的价值依存,实现的是对等的生存法则。主体间性正是以员工持股为特征的后现代管理新公有制的哲学基础。
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因此,主体间性意味着对个人主义的超越。如果主体性意味着个体性,那么,主体间性就意味着群体性。主体间性既包含社会性,也包含个体性。
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式管理的交互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中国式管理的交互主义,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缺少明晰的主体概念。中国式管理的交互主义受到血缘、地缘等因素的制约,而主体间性则超越血缘、地缘的限制。因此,主体间性更有利于打造超越地域和民族的世界级公司。
2、后现代管理的“人性假设”
事实上,一切人性假设都是抽象的,目前出现的一切人性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性不需要“假设”,人性原本就是与神性不可分割的。如果一定要指出后现代管理的“人性假设”,只有卡西尔的“符号人”即“文化人”假设才最为贴近。
“文化人”不仅是工作的主体,还是创造的主体、情感的主体、道德的主体、信仰的主体。在“文化人”之间,主体间性也是最容易实现的。
然而,从古到今关于人性的争论,无非是在“善”与“恶”之间。因此,各种关于人性的假设都局限在哲学层面,包括“文化人”假设。
1 2 3 4 5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并没有侈谈过人性的善恶,那是后来孟子和荀子挑起的话题。《圣经》启示,人类先祖偷吃了知识善恶树上的果子后就堕落了。也就是说,当人离开上帝,开始分辨善恶的时候,人无论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而人的本性虽然原本是神性的彰显,是至善的,但已经被败坏。也就是说,人是善是恶取决于人与神性之间的关系,如果恢复了与神性的关系,人就是善的;反之,如果没有恢复与神性之间的关系,则人类无论是行善还是行恶,都是堕落的。因此,我个人倾向于在“文化人”假设的基础上,再加进一个元素-罪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后现代管理的人性观确定而不是假设为“文化-罪性人”。
“文化-罪性人”表明,人不仅是充满智慧和道德的创造者,还是自私自利和充满堕落性情的破坏者。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要释放人的创造力,还要通过对人的自私、罪性的防范与洗涤,使人达到人格上的丰满与至善,从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企业。
对人性的此种认识,是之前的后现代管理也未能达到的。但作为一种处于创建阶段的管理理论,我们有责任为其增添新的光彩。对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不是西方学者的专利。
3、主体间性与后现代管理的基本法则
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是后现代哲学的历史性创新。主体间性意味着,对于后现代管理而言,主客体关系将为主体间关系所取代。
在后现代管理看来,人人皆为创造之主体,因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管理本质上是世界优秀公司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而进行的管理变革。后现代管理理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产物,是现代管理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情况下,所涌现出的新的富有活力的管理模式。
因此,整合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构筑将成为世界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当今最具突破性的全球管理革命的总结与集大成。它的历史性影响已经在全球领先企业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它未来更大的影响则取决于理论建构的进一步完善。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使命不是批判,而是真正的建设。
1 2 3 4 5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理论的关系
下篇:
钢铁厂来了个清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