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旗“非加价”物流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0 ihunter 2010/04

  “促进中国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重启物资、供销、商业三大流通平台。我国有些老的营销架构,只要接入现代物流理念,并不落后于国际流通业巨头”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之后正式结束过渡期,进入稳健的国际接轨实践期。据统计部门消息,截止到2008年6月,外资已经兼并了60%的大型主流零售连锁企业,我国百货业百强企业营业总和不足沃尔玛的十分之一。不少人担忧,外资有可能控制我国流通主渠道。
  连锁业不置业
  国内流通渠道很受伤
  我国自1992年流通改革中把物资、供销、商业“三驾马车”拆散后,流通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旧的流通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当前国内商业流通企业在渠道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了经济转型带来的“连锁业不置业”的后果,这对当今中国流通业来说是陷阱。
  在美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看来,连锁流通业产生于20世纪的短缺经济时代(家乐福1959年成立,沃尔玛1962年成立,百安居1969年成立),在卖方市场下终端销售为王,培育连锁业还可行。但在今天过剩经济下,在买方市场下是渠道和供应链为王,再培育连锁业为时已晚。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资企业能跨省做生意的不到20%,能直接与世界接轨的不到3%。信用系统缺失,造成了交易成本高,信贷难。无集成交易和监督平台,卖家怕给了货不给钱,买家怕给了钱不给货。于是在一个产品流通的每个交易环节,都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多次的现金交易中占用大量资金,对中小企业来说,各类金融财务成本占产品价格的10%以上。
  由于流通企业规模小,而且大都是区域性小企业,我国流通环节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状态,导致产业重复、过分依赖现金交易、成本过高的局面。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却在沦为供应链小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在外资流通和物流业的包围下,正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越来越深地陷入被动。
  中国连锁业发展不起来,另一大原因在于高额的商铺租赁费,而外资零售巨头的租房费用却比中资便宜5倍以上。连锁业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当时连锁店增长慢,房租等压力小。但在过去10年,中国一二线城市平均房租涨了几倍。10年前租赁的店铺经过10年多运转,截止到2008年底,平均房租也涨了5-15倍。
  如此的高成本,外资大象在华怎么能生存下去?因为外资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规模与信用,往往一租就是几十年。外资连锁企业“明修”连锁业务,实际靠金融工具理财;“明修”流通业务,实际靠控制供应链话语权。而后发的中国连锁零售业,只模仿了外企 “明修栈道”开连锁店,却不知道人家“暗渡陈仓”的手段。代理权竞争不过人家,房租差了十几倍。本土企业还能怎么竞争?
  非加价模式
  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2007年1月17日,中国美旗控股集团与泉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巨额投资协议,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等3个总投资额超23亿美元的项目落户泉州。至此,谢秉臻团队独创的“非加价流通时代”也顺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何谓 “非加价模式”?即首先由投资方建立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中心免费提供给经营者使用,所产生的经营利润全部归经营者所有,投资方不从中加价。同时,用投资方持有的物业资产换取银行授信额度,给经营者提供自有资金3倍的金融授信额度,并免费享受沟通全球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便捷安全的物流配送平台服务。
  非加价模式,又称“零利润经营法”,是美旗控股集团经过10多年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流通体系。该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流通业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物流成本过高的难题,同时与外资在代理制竞争上占据绝对的优势。经济学界称,“非加价模式”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青白江物流园区获中国银行支持
下篇: 外销员外贸外语辅导:商务谈判中如何表示同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