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知?用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话说:“良知,是个非之心,就是天理、天则、道也”。
人性的良知包括三方面:其一知耻,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唯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不齿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二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做到四个大字:问心无愧。其三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假使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他不是自大狂,就是不可救药;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总之,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否则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不诚信不道德的不良行为,不抨击也不制止,反而去嘲笑敢讲真话的人,岂不成了助桀为虐?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当然,这种分辩是非良知能力之形成要靠后天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三良”的修炼:一是交良友,因为“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交友不慎是人生大忌;二是求良师,尊崇对己有帮助,能刚直不阿直言不诲的智者;三是做良事,即佛语中讲的“积善成德”。
而且,良知也是有“舍与得”成本的。按照经济学的“路径相关”理论:任何企业都有权对其发展道路,在良知上进行“舍与得”的选择。只是你每一步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下一步选择的空间。如果你企业的注重并偏爱以不讲信用或处处想占人家便宜来获取眼前利润的短期行为做导向,有时可能会得逞一时,但终将难以长远而“舍掉”所有的合作伙伴和用户的信任,路只能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而定位于从长远利益考虑和重视信用并注重服务的企业,久而久之将会“获得”利益关系中收益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奖赏---信任,(它恰恰会给商家带来最丰厚的利润),进而随着你企业的良知美誉度广为传播,使无形信用资产的不断增值,路就会越走越宽,直至辉煌。因为市场经济是有“游戏规则”的,它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比如双方遵守合同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见到别人发财而不眼红的观念;交换贸易相互得益的观念;讲信誉不欺诈的观念等等。
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曾在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描绘了这样一幕场景: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后来还是上当受骗,什么都没穿去参加游行!竟然没有人去戳穿真像,甚至还夸耀他的“新衣服”好。最后还是童言无忌,一个孩子天真的说了句话:“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这证明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而道德则是靠后天的修养。一位富翁看了这篇童话后,深有感触。决定采取“舍与得”的方法,来培养儿子在经商中辨别良知的独到眼光。当时他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骗了,很懊恼。富翁安慰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底线,当外在的良知突破了他的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良知准则。儿子听后,仍一脸迷惑。富翁说,我们不妨做个实验吧。
富翁领着儿子找到了甲。甲的门面房不大,甲正悠闲地喝着茶。富翁说我有一批货想与你合作,你卖不卖?你卖了货再给我钱,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富翁装作放心的样子,瞥了一眼甲租来的这间门面。生意谈成了。富翁放一万元的货在甲的店里。
随后,富翁又领着儿子找到了门面稍大点的商人乙,和门面更大的商人丙,都放了一万元的货在他们店里。
一月后,商人丙率先来找富翁,丙的铺子大,周转得快。丙还了货款,并提出要从富翁这儿进更多的货。
上篇:
如何留住关键人才
下篇:
管理“领导和员工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