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度搜索了下“利益相关者 绩效考核”,不少文章谈到这个绩效逻辑,可能我有点孤陋寡闻了,之前也看过不少绩效考核的资料,但确实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无论怎样对于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我一样也是绩效迷茫中的“盲流”,这些盲流的思路确实应该拓宽一些。
其实平衡记分卡也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明确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绩效系统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自然也就包括了股东的短期财务利益,公共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还有企业雇员的短期长期利益,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绩效要求,在这样的系统要求下,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企业应该怎样保证呢?本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是对企业整体的考核,再把这些指标继续展开深入,就应该可以形成对企业方方面面的考核系统,当然这只是狭隘地找到了企业应该做到的“考核点”,但离整个绩效系统还很远,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后因为我的趣向也不在这里,也就不会再继续深入了,只能是抛砖引玉而已。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这个团体或个人既可能是你公司内部的(如员工),也可能是你公司外部的(如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所有者和股东 银行和其它债权人 供应商
购买者和顾客 广告商 管理人员
雇员 工会 竞争对手
地方及国家政府 管制者 媒体
公众利益群体 政党及宗教群体 军队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企业的在设定自己的绩效目标时,应该考虑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其原因是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你的组织,他们对你公司的发展有着十分强大的
上篇:
项目管理走向基于IT和项目的管理
下篇:
2010年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