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日渐收紧的政策环境下,各家银行在1月下旬放缓贷款投放节奏的同时,也在担心监管层祭出更具针对性的窗口指导之剑。
为此,一些在1月上旬冲贷过猛的银行已开始对新增贷款总量做减法。据悉,1月份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的规模依然可能创下近几年的新高,面对银监会禁止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双买断”和回购操作的规定,部分银行在实际操作时采取口头约定的办法,依然进行大规模回购操作,实质上是让非银行金融机构代持信贷资产。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操作属于钻政策漏洞,且涉嫌违规。
差异性窗口指导
差异性窗口指导的威力已经显现。据悉,包括以五家国有大行为主的主要商业银行,在1月下旬已经对贷款额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目前只能“选择性放贷”。
据调查,此次差异性窗口指导的核心是“分银行、分地区”。就银行而言,主要针对那些1月上旬放贷过猛的银行,城商行、农信社等小型银行未受影响;就地区而言,主要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内地城市如河南南阳、甘肃兰州等地也未受影响,相反,当地贷款投放总量还远远未达到当地银监部门的计划指标。
但即使如此,1月份的信贷总量也有可能创下历史新高。深圳某股份制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如果不严格控制,1月份新增信贷总量破2万亿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以某两家股份制银行为例,银行同业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这两家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均接近1000亿元。莫妮塔银行业研究员祁益峰指出,“这两家银行的新增贷款数据与自身业务量明显不匹配,为了多占额度,它们可能采取了冲票据规模的办法。”
银行同业数据同时显示,截至1月19日,新增贷款总量达1.45万亿元。“在监管层愈加明确的收紧信号之下,这个数据引发了那些放贷过猛的银行的惶恐。它们担心,如果1月份新增贷款总量过于庞大,监管层将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业内人士说。 信贷资产转让规模或创新高
为了使贷款总额在1月份的资产负债表中不至于增长太快,同时为了消弭监管层对自身进行更严厉窗口指导的风险,放贷过猛的银行纷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转让。
据悉,由于信贷政策趋紧,目前基本没有银行愿意受让其他银行转让的信贷资产,因此大多数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的对象,基本以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为主。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这种方式,信贷资产将剥离至银行系统之外,有利于全国性新增贷款统计总量的减少。
事实上,信贷资产转让的小高潮在去年12月份时就曾出现。银行同业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20日,当月新增贷款总量已达到了6000亿元,但当年12月份全月的数据却只有3798亿元,远低于月中的数据。据业内人士透露,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通过信贷资产大规模转让,实现了新增贷款总量的下降。
在信贷监管更加严格的今年1月份,这种手段更是被银行愈加频繁地使用。据业内人士透露,“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的规模最大,可能创下今年内新高。”
据此,业内预计1月份新增信贷总量可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信贷资产转让冲减信贷规模的情况下,1月份的新增信贷总量可能低于1.45万亿元。”祁益峰说。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