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到底对谁公平
0 ihunter 2010/04

1月8日,国内第一个图书行业规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下称《规则》)发布了。该规则明确规定:新版图书出版一年内,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的价格销售,只有在网络和实行会员制的情况下,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

    《规则》甫一出台,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其会保护实体书店而将矛头直指网上书店。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规则》最终的受益方会是网上书店。即便如此,网络书店也没有对《规则》喝彩。至于读者,更是对“限折令”质疑阵阵。

    千呼万唤盼出台

    2008年5月,上海复旦大学旁边一家经营了数十年的小众人文书店—左岸关门歇业。

    2009年岁末,北京第三极书局背负着亏损4600万元人民币的伤痛确定停业,准备撤出中关村商圈。

    两家书店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已。其实,它们只是当下中国民营实体书店步履维艰的缩影。

    一方面是人工成本、房租、税收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网上书店和盗版书的“围剿”。于是,缩小营业规模甚至是关门歇业就成了不少实体书店无可奈何的选择。有人就指出,“固然,经营上的问题是导致一些书店关门的原因。但目前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中存在的价格折扣战是导致他们无法支撑下去的根本原因”。

    在价格折扣战面前,实体书店很难竞争过网上书城。当当、卓越等网上,一套全新的《莎士比亚全集》,定价280元,实际售价在180元左右,折扣为6.4左右。可是在不少实体书店里,新书一般折扣往往只有8-9折,甚至是不打折。

    根据东方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数据,目前两家出版的图书在网上和实体书店的销售比为20%对80%,并且近年来网络销售有上升的趋势。

    网络书城对实体书店的紧逼,是不争事实。“图书价格主要是由当当和卓越两个超级大鳄掌握”,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严搏非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如今,实体书店的日子真难过”。

    书店之间的价格折扣战同时影响到了图书出版行业其他环节。严搏非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出版社的书款回收平均账期已经到了一年。对于出版社而言,这意味着它们今天收回的是去年的钱。要知道,国际上平均周期是两个月。书店拼命打折,是导致这一恶果的根源”。

    “如果零售书店有钱还给出版社,那么账期长还不是问题。然而,行业实际情况是,如果全国所有的零售店全部关门,这些书店浮出水面的债务会高达千亿。一千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目前全国所有出版社将近两年的生产量。”严搏非强调他并非危言耸听。

    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危机和出版社书款回收账期长仅是目前“书市乱象”的一角。在中国出版观察家、出版营销专家三石看来还有两点令他痛心疾首,一是‘高价格、低折扣’制造了大量的文化垃圾,导致图书内容质量的下降;二是,价格折扣战滋长消费者这样一种观念,书不打折不正常。“可以说,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已经深入整个产业链,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三石指出。

    乱而求治。针对图书行业开放不统一、竞争而无序的现状,行业内部呼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推行统一的行业规范。

    “这些年,中国图书市场秩序混乱,各环节之间不诚信的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大家抱着期望的态度等候《规则》出台,尤其是那些实体书店。”作为《出版营销》杂志的主编,三石曾参与讨论《规则》的制定。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2010中国(临沂)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博览会
下篇: 剖析中国城市照明亮化工程发展现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