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妥善处理好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平时听到的,更多的是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的相互抱怨。
旅游景区跟一般的产品是不太一样的,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景区具有不可移动性。你虽然有钱把景区建起来,可以把景区建得很气派很漂亮,但是,从你的景区建起来的那天起,你的产品实际上就固化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经营思想,让固化的景区产生足够的效益,你的资产很快就会沉淀下去。人造景观一旦没有游客,就变成了一堆毫无生气的建筑物。这样的例子,我们的身边已经看得够多的了。
要让固化的景区活起来,让一个个景点变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你就要赋予它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人的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落到营销管理这个点上,就是必须要有正确的营销思想。就象电脑一样,光有硬件不行,得有软件才能驱动。如果没有微软视窗系统,你的电脑只是一个“裸机”,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 COLOR: black; FONT-FAMILY: Arial">4个P后面,又加了两个C,一个是顾客(Customer),一个是沟通(Communication)。 解释一下就是:眼睛要盯着顾客,坚持面对面的沟通。4个P加上2个C就形成了六个面,六个面的“魔方组合”,看起来才比较均衡、比较合理。我们的营销工作,也才能够从被动地依赖旅行社分销我们的旅游产品,变成主动地帮助旅游社解决问题。
下面说合作。
我这里说的合作,主要是指景区和旅行社之间战略层面的合作。让利1块钱2块钱的那种技术层面的合作,或者一起搞个促销活动之类战术层面的合作,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局限性比较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实际上景区这方面的可操作空间,已经很小很小了。坦率地讲,我们景区更多的是希望跟杭州旅行社的老总们,多开展一些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几年来我问过许多人,包括一些旅行社老总。为什么我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呢?因为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产品卖掉。其他说什么都是虚的。所以,作为景区的营销管理者,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旅游经销商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必须真心实意地帮助旅行社赚钱,不断地赚更多的钱。只有如此,景区才能获得旅行社的长久支持。
那么,旅行社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或者用句俗话讲,旅行社是依靠什么赚钱的呢?我个人认为是“线路”。 “线路”是纲,纲举目张。 “线路”并不是一个虚的东西,而是旅行社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一个有形产品。一个旅行社有独一无二的“当家线路”,说明这家旅行社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非常强,市场感觉敏锐,眼光独到。大家不妨看一下,在旅游行业里面凡是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旅行社,在线路开发方面,都是很厉害的。而且,他们总是有办法把线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比如上海春秋,他搞海南线包机,一年能起降九千个架次,你怎么搞得过他?
因此,我觉得旅行社的身份应该是双重的。对于上游的景区来说,旅行社是渠道,是分销商;对于下游的终端消费者来说,旅行社又是产品制造商。这个产品,就是“线路”。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思考相互合作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就是旅行社作为景区的分销商而存在。这个层面的合作比较简单,主要涉及我们景区如何给大家进一步让利,如何为大家做好服务、如何配合大家开展促销活动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就是旅行社跟景区,同为产品制造商而存在。在这个层面,景区的“硬环境”,相当于“硬件”产品;旅行社开发的“线路”,相当于 “软件”产品。而我们的战略合作思想,就是“驱动程序”。
战略层面的合作,对于旅行社有什么好处呢?最现实的好处,就是旅行社可以借力于景区的综合资源,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你有好的“线路”在手,在资源整合方面也比较强势,但是,旅行社在旅游环节中所处的客观位置,决定了你始终面对着一个多头挤压的局面。你的上家是资源占优的景区,你的下家是精明挑剔的游客,你的左右是虎视眈眈的同行,竞争态势并不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做旅行社这一行的朋友,几乎人人喊累。
假如你跟景区结成了战略联盟,态势就不一样了。背靠上家看下家,你自然就有了战略主动。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景区和旅行社进行战略合作的现实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是看我们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意愿。
这里我讲一个案例。
大家都是做旅游的,南京有个原野旅行社,它的老总叫张悦斌。张总在开发线路方面是很有前瞻性,很有创意的,当年南京市场的张家界包机,就是他第一个搞起来的。我们跟张总在三年前曾经有过一次成功的战略合作。
大家知道,我们景区在华东线这一块市场,做得很好。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在全国上千家旅行社中,第一个把我们景区纳入华东线的,正是原野旅行社的张悦斌。
其实,三年前我第一次去拜访张总的时候,并不认识他,只是慕名拜访而已。为了跟他见面,我在他公司里面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我跟他讲,张总我知道你在南京旅游界的影响力,我希望你带头把我们景区纳入华东线。我知道你这样做是有市场风险的,我也没办法给你太多的价格优惠。但是,如果你带头做了这件事,就是对我们景区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景区会永远记住你。
张总二话不说,当着我的面,就把他公司华东线的所有行程单统统都改了。而且,当晚在饭桌上就不厌其烦地对在场的所有北方组团社老总推荐这条新线路。所以,我觉得张悦斌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旅行社老总。
那一年我们华东线做了多少团队游客呢?一共是 39万人次。这个案例我已经写出来发到网上去了,大家有时间可以登录中国营销传播网去看。那么,张总的旅行社来了多少游客呢?大约2000人左右,营业额也就是五六万块钱。这个数字无论对旅行社还是对景区,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是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起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我们景区在华东线上实现了点的突破。所以,我们景区永远把他看成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前一阵听说张总公司的业务有些不太顺,我就跟南京片区的经理讲,你密切关注原野旅行社的运作情况,张总任何时候需要我们景区的支持,你不必请示,马上答应,马上去办,责任我来负。为什么我敢讲这个话?因为我坚信象张悦斌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即使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他终究还是会起来的。我们这时候从战略的角度支持他,体现了我们景区的一种商业品格,或者说商业文化。
兼任同程旅游网战略发展顾问,《旅游观察》月刊顾问,上海耐冬生物工程公司、江苏省大众电器总公司、江苏省万达物流中心等企业营销顾问,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业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上篇:
中国商标的价值回归(1)
下篇:
渠道变革的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