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市值成长“金钥匙”
0 ihunter 2014/05


梳理世界千亿美元市值公司成长史,可以发现,大多数巨头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不断进行并购重组,最终实现了公司非线性成长。例如,IBM、通用电气、思科、诺华等千亿美元企业均是通过连续并购而迅速崛起。

业内公认,并购有多方面积极意义:可以带给企业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兼并占领行业制高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打压竞争对手;可以通过纵向并购上下游关联的企业,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还能使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多元化发展,分散公司主营风险,实现业务转型等。

2014年5月新“国九条”发布,首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让市值管理逐渐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随之而来的并购热潮,更是呼应了市值管理这一大课题。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15日,国内共完成并购交易1353起,正在进行的并购交易有1758起。这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推动行外延式发展,实现了市值的迅速提升。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将并购作为企业市值增长的速成良方。

小市值企业并购:壳资源

根据wind数据统计,如果在2014年年初将所有资金平均分配在所有15亿以下小市值股票上,那么截至2014年10月15日,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将达到101.6%。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小市值股票在近年普遍表现良好的一大原因正是并购重组预期。2014年年初,市值在15亿以下的上市公司有192家,根据这192家公司近一年的公告信息看,曾经公告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或者再融资的公司超过六成。这批15亿元市值以下上市公司中,近一年未公告将有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或者再融资的,年初至今整体市值涨幅为76.81%,而有所“动作”的公司整体市值涨幅则为114.34%。

在这批年初市值最小的上市公司中,华泽钴镍、万力达、科冕木业等公司年内市值变化幅度最大。华泽钴镍被投资者称为“妖镍股”,市值从年初14.20亿元涨至15日的125.49亿元,涨幅达到783.7%。万力达、科冕木业也有超过700%的市值提升。而这批暴涨的公司中绝大多数都与并购重组有关:华泽钴镍借壳被暂停上市长达六年之久的S*ST聚友,恢复上市之后股价随即暴涨;万力达则是被赛纳科技28亿曲线借壳;科冕木业则通过资产置换和定向增发的方式置入北京天神互动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变身一家网游公司,引发连续一字涨停。

也不是所有的并购都能顺利进行。在这些市值较小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中,有一部分半路夭折。例如香梨股份此前公告重大资产重组,由昌源水务借壳上市。但在2014年4月份,香梨股份公告重组终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借壳的审核标准等同IPO,而昌源水务难以满足借壳上市的规定。此外还有并购双方谈判失败的风险,百川股份2013年底层停牌筹划资产重组事宜,但公司控股股东与对手方就重组方案关键事项及主要条款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最终也是不得不终止重组。

市场人士指出,市值小的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借壳的目标,一旦借壳成功,就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即便不是被借壳,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增强主业盈利能力,或者实现主业更迭,也有可能带来明显的规模提升。这也是资金追逐小市值股票的原因。目前两市15亿以下的公司仅剩8家,其中两家是次新股,其余六家已经全部处于停牌状态。

也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市值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作为壳资源,有其价值所在,但是随着将来注册制的放开,IPO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壳资源的价值有可能大打折扣。

百亿市值企业并购:深谋远虑图发展

对于中等规模的上市公司而言,并购更容易成为市值提升的动力。A股中不乏通过并购实现高成长的明星公司,例如蓝色光标、复星医药等。

蓝色光标被一些投资者称为“并购机器”。有分析人士统计,自上市以来,蓝色光标先后12次出手进行并购重组,并购规模从最初的不到400万元发展到最大的并购标的金额近18亿元,累计收购18个公司,主要为广告、金融服务、软件等公司,涉及资金39.28亿元。公司市值也从上市之初的30亿元上涨到260亿元。

蓝色光标曾表示,由于连续、多次、果断、有效的行业整合收购使得蓝色光标不断壮大和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奠定了公司快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蓝色光标2014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6.28 亿元,同比增长122.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2 亿元,同比增长119.31%。半年报的数据给公司外延式发展的成果予以了佐证。

实际上,在蓝色光标所在的广告行业,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行业内著名的WPP、Omnicom、IPG集团都是很典型的案例。并购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复星医药的并购节奏也被冠以“疯狂”。复星医药是上海最早上市的民营企业,其主业是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作为复星集团公司打造医药王国的核心,公司高管层表示,“复星医药的目标是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联合舰队以及中国医药新经济的代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整合药业资源。

复星医药后来的发展模式也确实践行了这一路线。复星医药从乙肝诊断试剂起家,通过先后控股、参股数十家企业,如今已经形成了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及医疗器械多个业务板块,各个业务之间具有强大的协同作用,串起了一条医药产业链。市场人士指出,复星医药的频繁动作自有其逻辑,对于能够完善自身产业链、与原有产品或服务形成互补的环节,实行“拿来主义”,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而对于一些成长性较强,但业务互补性不强的企业,则进行财务投资,等待合适的时机退出。

试图通过并购实现外延扩张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并购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有投行的专业人士指出,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其实是为了并购而并购,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并购方向还没有想明白,就提出三年百亿五年千亿的宏大目标。盲目并购很有可能使得企业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却难以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组合,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千亿大鳄并购:“高筑墙”“广积粮”

从全球范围看,市值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无霸中,中国企业屈指可数。事实上,截至2014年10月15日,A股上市公司市值水平的中位数是54.94亿,平均水平不过129.12亿。两市市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80家,市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则只有29家。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杰出代表的2500余家上市公司中,多半还在为了百亿市值奋斗,千亿人民币的市值仅仅是极少数公司引以为傲的资本。事实上,在这凤毛麟角的千亿市值巨无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有比亚迪和信威集团两家。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有55.17%来自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13.79%来自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行业。这些行业都缺乏充分的竞争,民营企业基本无从插足。

尽管有着国资背景,拥有垄断优势,这些超级大企业在过往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进行一些并购,以实现资源整合或者是海外扩张。

中国石油在2009年以174亿港元的代价收购了新加坡石油公司SPC 96.18%的股份。通过这次海外并购,中石油新加坡公司拥有新加坡炼油有限公司50%股份和新加坡第三大加油站零售网络,并在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等地经营船舶加油和航空加油业务,抢占了新加坡本地市场20%以上的份额,使经营领域扩展至石油炼制、油品批发零售和油气勘探开发。

银行业同样借助并购实现“走出去”。工商银行先后并购印尼的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泰国ACL银行、美国东亚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等标的,不断推进海外布局。当然,海外并购如同潘多拉之盒,有时是收获,有时则是风险。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至今仍是投资者讨论的热点,对于这次并购给招商银行带来的影响也仍然有争议。

在一些竞争性行业,我们能够看到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成长机会。作为千亿俱乐部中难能可贵的民营企业,比亚迪在2009年收购了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权。当时有分析认为,通过收购,比亚迪将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拥有政府部门授予的制造巴士及客车的必要资质许可,让比亚迪集团进行以新能源客车为主的制造及销售业务。另外,该收购还为比亚迪提供了进一步扩大汽车产能、进一步扩大比亚迪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并增加营业额的可行性,符合比亚迪的整体利益。

总体来看,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千亿人民币市值的级别的兼并收购,成为公司保持自身优势地位或者快速开拓区域市场的常规手段。

(作者系财经撰稿人)(编辑 刘玉海)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团购2014:从硝烟弥漫到重新洗牌
下篇: 三星与Facebook的合作能拯救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