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调研十八大误区(二)
营销调研十八大误区(二)
营销调研十八大误区(三)
误区十三:调研结果运用不当
几年前,我们做了一个补血产品的问卷调研。调研人员问受访者,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对这个产品的购买,大部分的答案都集中在功效、安全性与服用方便性方面,而提及包装的甚少。如果简单地凭这些信息去进行后面的行销活动,势必会走入一个误区。消费者这么回答,只是想告诉我们,“包装是外在的东西,我对药品之外的花花绿绿的不感兴趣”。而实际上,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商品,消费者通常会选择那个他认为包装精美的产品。
笔者这里并不是说不要相信消费者,而是应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当年可口可乐就因为片面理解消费者意见,没有认识到口味并不是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动机,后来大规模推出“口味更好”的新可乐,结果引来其忠实消费者的强烈抵制,导致市场份额的直线下滑。而现在的营销实践中,误用调研结果的企业仍不在少数,认为“众口”就一定能“铄金”。
有这样几种情况,会造成调研结果与事实相悖:消费者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说真心话,譬如说虚荣心作祟;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好乱说一气;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会背离,就像很多消费者打心里讨厌某个保健品广告,可从商场出来后拿在手里却是这个品牌的产品;消费者调研时没有看到实在的东西,于是凭想象做出判断与评价。
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数据分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就算营销调研做得非常严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营销决策的参考。因此科学的调研态度应该是,对收集回来的调研数据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过滤”一下,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用,这样才能使调研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
[123456]下一页
上篇:
市场调查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下篇:
拥抱客户投诉
精彩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