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业联盟:从4P出发
0 ihunter 2011/12
消费者时下喜欢以“团购”的方式购买商品,希望通过“人多力量大”,增强与商家的议价能力,以最少的价格购买到中意的商品。与之相呼应的是,企业也越来越希望通过异业联盟的模式,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不过,消费者的“团购”基本上是一种以共同购买目标商品为目的的买方召集,形式简单,团体中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其它的任何矛盾关系。然而,企业之间的异业联盟则关系要复杂的多,企业自身资源、联盟目标、市场状况等等因素,都使得异业联盟很多时候只是貌似强大,1+1的效果甚至仍等于1。发挥异业联盟的最大化效益,关键在于提高企业联盟的深度。目前,市场上多见的异业联盟形式,往往更多地寄托在“促销”层面,时间短促、资源整合有限,甚至由于终端操作的现实问题而流于形式。如果,企业联盟的落脚点只是刻意追求终端销售层面的短促效应,那么,即便是N-全球品牌网-个1的联盟,其结果依然是1。我们不妨从4P角度,解读异业联盟的深度。产品:企业每季推出新品,大多基于市场与竞争策略考虑,一旦企业之间将“联盟”提上日程,不妨从本源产品合作考虑,加强企业之间关联产品的“捆绑”,打造产品连横气势。比如,家装领域,可以通过设计师对橱柜、卫浴、厨房、家电等相关产品的创意整合推出样板,那么,联盟内各企业如果依照样板推出各自关联产品,则能够很好地借助“稀缺”、满足消费者“套购”等在各自产品领域形成合力。目前,我们常见一些“隐性”的产品联盟,或者说是“傍”产品,比如配合苹果系列产品推出的音响、家居用品等。关联产品的目标客群基本一致,因而,加深产品合作,既能有效地解决“套购”客户在选择上的左右摇摆,又能形成整套购买的有力解决方案。价格:消费者之所以喜欢“抱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中集体的议价能力。企业联盟如果有产品合作上的基础,那么,提高价格竞争力(无论是平价还是提高单品的价格)也同样存在可能。“量身定制”、“个性化”就是产品价格竞争力再上台阶的保障。联盟内的企业进可以试探性地提高新产品的价格层次,退可以实现单品在量上的销售优势。如果联盟是第1与第2的联合,那么,1可以顺势尝试产品线向下延伸,2可以借势试水更高的产品线。产品高低档次之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价格。渠道:我们可以把诸如红星美凯龙、苏宁等连锁渠道看成是异业联盟的综合体。品牌资源通过第三方渠道商能够进行整合,继而反制各品牌资源,为何各品牌商不能在渠道商主动形成结合体,实现关联商品的“套购”渠道?!如果,联盟企业能够实现渠道联盟,那么终端的竞争力也能够实现1+1>1的效益。渠道得到联合,就能够很好地串联起产品、价格以及后续终端促销层面的市场操作。比如,苹果如果与其它配件商合作开体验店,既能够使得终端场景多样化、生动化,也能够带给客户在不同场合下的愉悦体验,实现成套销售,多方得利。促销:联合促销声势大,却不一定效果好,这是因为联盟企业的产品之间缺乏统一,而且由于终端差异,消费者往往“懒”得被诱惑。更有甚者,即便是异业联盟企业,在联合促销时,广告费用不增反减(都想搭车或者不想太亏,诚意不够)。企业联盟促销,那么促销-全球品牌网- 期间的广告也应该做多统一、整合、聚焦,而不是各自为营,顺笔添上一句“与XXX强强联手”。异业联盟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形成产品上的整合“样板化”,那么,联合做广告,传递给消费者样板生活体验也是很好的兴奋点。宣传统一,促销口碑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散。如果解决了产品、渠道上的联合,其实到了促销这方面上,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如果用游戏比喻企业,那么,多元化的企业可以看成是单机版游戏,卖的各种产品就是单机游戏的不同关卡,而异业联盟则可以看成是联网游戏,参与者之间的配合诚意、深度、默契是影响效益的至关因素。如果企业把异业联盟能够统一地上升到市场战略层面推进,那么,就不至于出现浅尝辄止的联盟效应。第三方渠道商能够整合的资源,创建的模式,几家企业用心去做,也未必不能实现业务拓展。当然,企业联盟久了,成为“集团”,由联网变成单机,或者也指日可待。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巧妇怎为无米之炊
下篇: 砍头、割肉、重组、策划——外销企业如何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