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分析学:抓住高客单顾客
0 ihunter 2011/12




炮弹一炸一大片,威力不可谓不强,但如果定位不准,校验不精,其威力可能还不如一颗就能撂倒一个的子弹。零售商都习惯了粗放的促销模式,忘记了业内早有了更精细的竞争方法。1990年特易购仅仅排在世界零售榜的第34名,但今天它已经是第3名。它靠的是什么?就是对顾客行为的持续分析和对顾客需求的细致挖掘。当我们醉心于商品结构、品类管理时,是否太过注重“商品”,而忽视了真正的价值源泉—“顾客”?

2006年底,我在英国做零售管理研究时,接待了来自国内的考察团。考察团中的A超市老总提出了以下问题:

早上开店,抢低价的人就冲进来,怎么办?

DM、堆头和端架的促销效果越来越差,怎么办?

客单价越来越低,单店的销售力越来越弱,怎么办?

商品结构整体看上去越卖越低档,价格线越卖越窄,怎么办?

天天市调,天天打价格战,但吸引来的全是贪图便宜的流动客群,怎么办?

会员制上马,结果越搞会员卡,亏得越厉害……

上述只是个别企业的现象吗?
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今天,看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新店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但你去看零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才知道他们的单店赢利能力正在大幅度下滑,有一家公司的坪效在20052006年间就下滑了30%—这还是一家优秀零售商。

相关数据显示,在零售界,各个业态的单店销售都在下降。

最后业内人一总结,发现前几年适用的一些营销方法、工具,现在大家都在用,但很多都已经失效了。例如某店80%的销售额来自于会员,结果发现会员顾客的毛利贡献完全不如非会员的,毛利率低了2个百分点。这才知道,原来会员比谁都精,专挑便宜的买,最后导致超市的会员卡是亏的,而且越做越亏。

有些清醒的管理者现在才惊醒:好像以前熟悉的“三板斧”,现在都不灵光了—

第一板斧:老店销售上不去,就开新店拼整体规模。但现在新店的销售更加不行,促销资源也越摊越稀薄,那些窟窿该怎么补?

第二板斧:开店玩不转,那就降价再降价,促销再促销……

第三板斧:价格战不行,那就来大的,调整卖场布局,“通宵改排面”……

最后没办法了,就叹一声:“撑着,还是关掉,这是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越来越普遍,根源似乎也越藏越深了。以前有什么问题,查排面、查仓库都可以查出来,现在看着整整齐齐的货架、井井有条的仓库,你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特易购如何盖过沃尔玛?
我们发现,目前中国零售商的大部分营销方法都属于典型的“大炮式策略”—威力很大(当然耗费的成本也多),能影响所有顾客的行为,可谓“一打一大片”。

但管理者是否想过:是否有很多“弹片”都被浪费了?浪费的又是哪些促销资源呢?是否促销投入对某些顾客来说根本没什么作用,而对于另一些顾客来说,又过于“慷慨”了?

西方零售商很早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其中,英国特易购(TESCO)超市在解决方面跑在了领先的位置。它凭借扎实深入的购物篮管理赢得了胜利,甚至压制住了沃尔玛在英国的发展势头(沃尔玛收购了英国的ASDA超市)。

很久以前,管理者们就发现:超市内的购物者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群体。但多数管理者认为分析顾客是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因此放弃了深入关注。而特易购的成功正在于此:它做了别人想到但没做的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购物篮管理的原理很简单:分析购物小票,区分顾客类别,再分析顾客购买行为及特征,最后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和其他营销方式,来提升超市的销售额和毛利率。

购物篮管理有点像扎扎实实打近战的步兵,他们判断清楚一个个敌人的不同位置和行动特征,然后耐心地用子弹去一个个地消灭敌人。他们的武器没有火炮那么大的威力,但贵在精准,而且成本低廉,用好了极其有效。

例如,在“大炮式策略”下,超市往往用米或面的降价来吸引客流,但这对那些消费能力高的重点顾客没有作用。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部分中国超市里,客单价高于80元的顾客,最关注的前三样商品是红酒、化妆品和熟食;而客单价低于20元的顾客最经常购买食用油、米和主食。这下好了,如果要提升毛利率,拿红酒或熟食的促销活动来吸引重点顾客就行了,所费很可能比以前的促销还要低。

比如特易购跟沃尔玛斗,后者采购量是大,一次订10箱啤酒,折扣多,吸引的客流也大;前者只能订1箱啤酒,没多少折扣,但它更了解顾客,采购了针对高消费群体的啤酒,结果赚的钱比沃尔玛多。

购物篮管理3A法
实施购物篮管理,需要很多的技术准备和方法培育,这里介绍最根本的3A法—购物篮管理三步骤:

步骤一:对象(Aiming)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这简单的道理究竟有多少人能遵循?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先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辨明他们身上有什么不同的机会点。

步骤二:分析(Analysis)

不同类型顾客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关注什么商品?他们被什么促销方式所吸引?他们的购物行为有什么特征?


步骤三:行动(Action)

针对上述分析结构,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方案?如何做才能影响顾客行为,从而最终使我们店里的销售额提升10%,毛利提升1.5%?

我们拿一个实例来说明:

某超市整理统计单日的购物小票,发现:平均来看,客单价超过80元的顾客,在数量上只占5%,但却贡献了40%的销售额;客单价低于20元的顾客,在数量上占了75%,却只贡献了20%的销售额。从毛利率数据看,前者平均贡献22%,后者平均贡献7%,前者是后者的整整3倍!

我们看看该超市的历史购物篮数据,发现:今年的80元顾客.com数量要比去年少,而20元顾客要比去年多—怪不得业绩指标都在下滑!

其实,我们已经看出:这家超市只要能提升1%的80元顾客数量,就可以带来8%的销售额增长(40%÷5)。

80元顾客有什么购物特性呢?怎么分析呢?

你可以做问卷调研,但风险很大,因为绝大多数顾客进了店,自己都不知道最终会买什么,他怎么给你填出一张准确的问卷呢?

我们还是要靠购物篮来分析。

这种分析有很多角度,“购买时段”分析是其中之一。例如,统计该超市的购物小票发现,他们平时特别关注的两个高峰期—午餐前和晚餐前,其实是20元顾客的两个购买高峰,峰值顶点分别为10:30及16:30。而另外一个小高峰,也就是19:30左右的那个时段,这才是80元顾客购买高峰期。

现在,你该采取什么行动呢?你应该把促销资源的分配比例往哪个时段倾斜呢?相信你已经有了结论。希望有机会和大家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转内销:政策水平决定事业大小
下篇: 外资OTC路线初定:医院药店难言放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