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细分导致的行销困境
0 ihunter 2011/12
传播的窘境


产品遭遇同质化就要进行细分,细分不足以支撑产品发展时就需要大规模传播。

结果是传播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各种传播信息渠道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企业追求到达率和接触率,导致广告预算成倍增长;媒体花样翻新,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

于是,一方面是企业的传播费用越来越高,效果却越来越差;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广告表达却越来越差;数据分析越来越细,企业资金却是越投入越没底……另一方面,媒体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却是越来越难;广告制作越来越精良,创意却越来越匮乏……

而企业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规模传播,使得传统的传播通道越来越拥挤,广告价格越来越高,于是媒体也开始细分。

一个分众液晶电视广告的成功,引发无数相关媒体产品的出笼。

一个视频网站的成长,引来无数视频网站的上线。

火车上的液晶屏,扑克牌,餐桌,厕所,医院,出租车,候车亭,电话账单,都成了媒体,这些媒体上无孔不入的广告,使产品信息如水银泻地一般奔向消费者的生活,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以往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个人媒体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市场在细分,消费人群在细分,媒体也在细分,这样一个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体世界就此形成,演绎成P2P(Peer to Peer)式的传播方式,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也因此从边缘走向主流。

正如企业的产品一样,随着各类媒体越来越多,细分化的小众媒体开始无孔不入,自以为寻找到了可以给企业带来销售增长的传播通道。

与此同时,传播越多,重复越多。消费者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在他们经过的每一个接触点上,公交车、商场、超市、酒吧、酒店、餐厅、厕所、写字楼、办公室、咖啡馆、娱乐中心、KTV包房、电梯……都可以看到企业的广告在喋喋不休地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而消费者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新鲜到厌恶,由厌恶到麻木。

其结果只能是媒体资源的浪费与企业资源的浪费。

谁之过?

我们的问题是:难道差异化只有细分一条路可走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细分理论与定位理论的产生过程。

19世纪,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及节约成本。企业界认为,消费者的需求都是一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企业只要拥有足够多的生产线,生产成本足够低,企业就能一举占领市场。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大一统的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以美国为例,解甲归来的士兵和家人在享受了十几年的安乐生活之后,不再被物资的稀缺所困扰。尤其是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开始步入新消费时代,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更注重个性和差异化。

这种消费趋势最初出现在日用消费品领域,消费者的消费出现了差异化倾向,最终波及其他行业。

在此背景下,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市场细分”理论。在他看来,所谓的市场细分,是指一个整体市场上顾客需求的差异性,以影响顾客需求和欲望的某些因素为依据,将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几个消费者群体,而每一个需求特点相似的消费者即构成一个细分市场,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消费者之间则有明显的需求差别。



哈佛大学的泰德.李维特在《营销近视病》一书中指出:“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

自此,营销界开始关注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关注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结果就是市场细分,就是产品差异化,以差异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差异化呢?营销界为此提出了相关理论和策略。

20世纪50年代,产品时代。1950年,雷斯提出了USP理论,要求向消费者传播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ales Proposition),而且这个主张是竞争者所没法做到的。但是到了5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替代品和仿制品不断涌现,寻找USP变得愈加困难,USP渐渐地演变为一个传播概念。

[123]下一页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杭州女装五大营销软肋
下篇: 信用卡:激活“睡眠卡“先要激活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