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因何不“卓越”——2007年中国卓越绩效
0 ihunter 2011/12

“绝大多数商业机构的经营表现不过介于平庸与优秀之间,真正做到卓越的只是少数”。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的这段话曾经震动了不少中国企业家。

观察中国企业家,在对一连串的高增长发出啧啧赞叹之后,许多人会将关注的目光从增长的数量转向增长的质量。人们也在质疑中国企业的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中国是否拥有在营收增长、盈利水平和股东回报等诸多方面均明显超出国内同行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世界舞台上是否真的具备竞争潜力?他们目前的绩效能否持续?

埃森哲在最近的一项“2007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报告”中,通过对近200家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超过25家卓越绩效企业的特点,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从深层次探究中国企业因何不“卓越”,以及中国卓越绩效企业到底有哪些显著特点。

关于中国企业“是否卓越”的拷问,不仅事关生死,更是事关未来。

本文由埃森哲公司授权刊登

谁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卓越”?

文/本刊实习记者 袁茵

2006年,埃森哲启动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研究,涵盖中国大陆13个行业近200家上市公司,通过详尽的财务分析和对许多中国企业高管的访谈,此次研究细致地考察了超过25家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特点和特征。以下是本刊记者与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的访谈。

《中国企业家》:从卓越绩效的角度考察中国企业,与我们以往看待企业的视野有所不同。那么,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和国际上的相比有哪些差距?

李纲:不能说有巨大的差距,成功企业有很多共性,都在按照我们认为合理的规则运营。但两者对比,中国企业家更有意愿而且有能力承受风险。这跟他们走过的路有关,也和大环境有关,因为不冒险就不能得到。同时,中国企业家对跑马圈地、对扩张、对增长、对市场份额、对吃掉竞争对手,比国外企业来得更强烈。而在对资本成本的认识上,却过多考虑运营利润,不太考虑资本成本及资本的机会成本,这是和国外高绩效企业不同的地方。中国企业更注重人际关系、网络关系、政府关系,这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体制上的问题等有关。

《中国企业家》:中国很大一部分企业绩效平均水平相对比较差,最主要的几个因素是什么?在埃森哲评价体系中,哪些是中国企业与国际卓越绩效企业相比最为欠缺的?

李纲:对于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来说,并不能说绩效平均水平差,只能说绩效中的盈利能力可能比较差一些。卓越绩效的评价体系有很多指标,其中增长能力就是重要的指标,这方面中国企业并不差,甚至还比人家好。

我们研究的卓越绩效企业,并不因为行业或者公司的不同而不同,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大基石——市场聚焦与定位,独特能力和绩效底蕴。具备这三个特点并对他们不断进行平衡和调整是卓越绩效企业必须做到的。其中绩效底蕴是很多中国企业的短板,而这正是企业根本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使企业不管采取何种策略,其执行能力均超过竞争对手。比如,在中国许多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尽快获得规模效益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这与卓越绩效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在实践中,更多公司应该更理性的看待规模问题,尤其在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内。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角逐世界要遵循一些国际化的规则,而向卓越绩效企业的行列迈进是一个必然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是什么?

李纲:企业“走向卓越”的障碍在哪里?首先是管理人才。印度公司派人出去到英国剑桥留学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我们只是刚刚开始第一代、第二代。人才的储备和国际视野,这是我们先天的不足或者说是障碍。

其次是因为我们高速发展,市场机会非常大,使得企业容易浮躁,容易走多元化。稍微有一点挫折,赶快跑开看还有什么其他机会。

第三,毕竟有相当多的企业从国营企业转化过来的,体制上还有问题。虽然它上市了,但大股东还是国家。虽然国资委考核他们也用市场化的指标,但毕竟领导还是国家指派的。虽然高层激励机制比过去有很大的改善,但还是很低。一些体制上的问题,要创造股东价值,为股东负责等,这些高绩效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讲的更宏观些,还有文化方面的问题。中国儒商文化对公司、对企业家还是有影响。企业家在中国,是不是能够做到高绩效还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卓越”的三大误区与挑战

三大误区

早在对中国卓越绩效企业进行研究之初,我们就希望能找到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明确答案,而不只是制定一份仅仅基于营收或利润数额的“20强”名单。我们关心的是: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如何构建股东价值?

它们是专注于收入增长,还是利润或者市场份额?是否重视产品开发和研发活动,或者致力于建立客户忠诚度以及保留客户?是否正在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或是倾向于单打独斗?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得益或受制于政府的控制?用常见的绩效指标衡量,它们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到底如何?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它们作了多少准备?总之,我们希望了解中国的顶级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埃森哲制定的严格的卓越绩效标准。

很快,我们的研究为以上以及更多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仅如此,它还揭开了三个在人们的认识之中形成已久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妨碍了许多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带领企业追求卓越的绩效。

第一个误区是,中国企业高管几乎一致认为,他们企业成就卓越绩效的能力取决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因素或公司目前在行业内的排名。本次研究发现,我们所观察的众多行业中取得卓越绩效的企业并非凤毛麟角。即便在那些市场高度分散、竞争激烈和股东回报相对较低而缺乏吸引力的行业,情况也是如此。

第二个误区是,许多人认为在每个行业只有一到两家成功的企业能成就卓越绩效。由于国内的许多行业正在经历整合,所以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这一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在所考察的各个行业中,我们则发现大约有2/3的行业存在至少两家卓越绩效企业,在大约1/3的行业中可以找到至少三家这样的企业,另有两个行业竟各自拥有四家卓越绩效企业。

第三个误区是,在一个行业中已经确立稳固地位的企业更有希望实现卓越绩效。很多中国公司放弃追求卓越绩效,原因是认为行业内别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无法撼动的强势地位。但是,我们的研究则发现,就实现卓越绩效而言,无论是新兴的企业还是历史相对较长的企业其能力均不是与生俱来的。

自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就卓越绩效意义重大,绩效平平的企业绝不能放弃提升绩效的努力。此外,甚至在一些不被看好的行业内,企业照样能够实现卓越绩效,而不管市场情况如何,不管行业内是否存在优势明显的企业,也不管长期投入的回报期是否仍然十分漫长。要成就真正的卓越绩效,企业需要迅速行动,而不该去想是否要坐观其变。

“多极化的世界”的三大挑战

我们对全球经济的研究揭示出一幅崭新的世界格局,在此格局中,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我们的研究还显示,全球化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更为复杂的阶段。长期以来,由美国、欧洲和日本共同主宰的经济格局将让位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这种新秩序的特点是经济力量和商业活动的多极化。新的经济中心不只限于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像墨西哥、土耳其和波兰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也已经开始发挥它们自身的影响力。

我们的研究报告还揭示出另外三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它们对卓越绩效的理解和追求。

1.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市场

需要学会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中经营,这一现实对中国公司来说既令人畏惧又令人激动。由于认识到自己无法抑制市场力量,中国政府决心直面将要到来的挑战。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通过推动数以千计的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和进行整合,来提高国内企业的绩效水平。

在此同时,大批效率更高、反应更为敏捷的中国公司正在涌现,它们迫切希望并已准备好挑战传统的国有企业。百度、搜狐、华为、如家、蒙牛和苏宁等领头企业的成功,鼓励了其他的中国民营企业,使其蒸蒸日上。这进一步表明在中国的成功并不仅仅为那些从政府实体中脱胎而来的企业所独享,由于没有国有企业特有的官僚作风和缺乏灵活性等痼疾的羁绊,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为积极进取的国内企业确立商业运作的新标准。

2.日渐衰退的本地优势

就在中国公司继续成长和发展的同时,许多曾经对它们起过积极作用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少。中国劳动学会最近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四年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几乎翻了一倍,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尽管内陆地区非技术人员的供应仍然充足,但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已开始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预计这将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

同时,阻碍竞争的壁垒正在一个又一个的行业中被消除。随着外资公司在中国经营日久,它们在本地知识的积累、与本地机构的合作和对本地市场的了解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子公司在用人方面基本实现了本土化,这意味着就对本地市场的理解而言,中国本土公司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3.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

在过去18个月,中国股市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繁荣。截至2007年7月,上海A股市场较今年年初已上涨了50%以上,而在此前的12个月中则上涨了144%,平均市盈率已接近50倍。

卓越绩效企业深知股价的大幅上涨对中国公司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企业现在可能更容易获得资金,但是公司股票的高交易价格同时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望也更高。如果中国的上市公司打算“成长”到与其股价相匹配的水平,它们必须在长期内保持持续的盈利性增长。

中国企业的卓越之谜

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称得上是“卓越绩效企业”呢?埃森哲是这样定义的:以通用的财务指标衡量,卓越绩效企业的表现在经济和商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均持续领先其业内同行。要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卓越绩效企业,必须在频繁的经济和市场波动中屹立不倒并且继续发展,这往往要历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依据我们的经验,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上市公司不到10%。

我们发现,所谓卓越,其特征并不因行业或企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卓越绩效的三大基石(参见图1)。

市场聚焦与定位——知道何时何地参与竞争。

独特能力——一个企业创建和利用其能力的独特方法。

绩效底蕴——这是企业根本的文化特性和理念倾向。它使企业不管采用何种战略,其执行力均能超越竞争对手。

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报告基于两个阶段的研究:通过财务指标分析遴选出相关行业的卓越绩效企业,和通过问卷调研与高层访谈探寻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特征和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

市场聚焦与定位

卓越绩效企业在确定战略方向,特别是做出重大决定时思路会非常清晰。它们总是在恰当的时间进入恰当的市场。当一个市场成熟后,卓越绩效企业都会为下一个重大举措做好准备;当购买趋势将消费者送入另一个方向时,这些企业已经在这个方向的尽头等待着他们;当这些企业收购新业务时,它们会审慎行事,妥善地处理收购事宜。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市场聚集和定位方面(即业务战略中的“在哪里以及何时竞争”两方面),卓越绩效企业总是表现优异。

1.中国卓越绩效企业捕捉国内外最好的市场

思路5: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中西两种管理模式的特色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最后一个特色在于它们能够对国内外管理和应对风险的方式兼收并蓄。这些公司深知,它们必须利用中国文化出色的适应和吸收新理念的能力,继续采纳国际最佳实践,特别是在中国公司传统上比较薄弱的领域更需如此。

这种在管理上“兼收并蓄方式”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可以从顶尖的中国公司身上找到,这些公司目前正在组织内部培养更高水平的风险承受度,而这一特点以前有人会认为只有“西方”的企业才有。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2007年江苏省企业文化优秀奖总结报告
下篇: Stress时代,压力生存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