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市场是“竞争”还是“垄断”,不在于这个市场上有多少“竞争者”在竞争,而在于厂商们进入市场的“渠道是否畅通”,以及有没有行政壁垒
文/龙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代表中国钢铁企业与国际三大铁矿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进行的旷日持久、全球瞩目的谈判越来越朝着中方不利的方向发展。中钢协迁怒于国内38家中小钢铁企业在谈判关键时刻的“集体倒戈”:它们不顾“大局利益”向巴西淡水河谷签订了总量为5000万吨的长协矿合同。中钢协甚至警告这些“不知好歹”的公司,如果是具备进口资质的中小企业,敢于私下和矿业巨头签约,中钢协将坚决取消其进口资质。
但这些“铤而走险”的中小钢铁企业也并不是没有苦衷。在它们看来团结一致对外,前提是要利益一致,但其和中钢协中那些掌握谈判权的大企业和贸易商,一不共享利益,二无共同敌人,这让它们如何响应钢协号召?而且,以前长协矿都是低于现货矿,大钢企和贸易商从中获利丰厚,而小钢企却从未从中分得一杯羹。有长协资质的大企业和贸易商,不但不拿出矿石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反而将低价购进的长协矿高价卖给它们,让其饱受欺凌之苦。现在市场变了,这些高高在上的巨头们也因为价格太高承受不起了,这个时候却要中小企业来配合,确实很难让人心服。
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小钢企反抗大钢企和贸易商的双重“压榨”,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合理之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那些死守价格底线的大钢企们的利益需要维护,难道这些“集体倒戈”的占比例不小的中钢协的会员单位的利益,就可以置之不理?
像中钢协这样的中国特色的行业协会在同国外谈判时,最棘手的问题永远都不是外国人的狡猾,而是内部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在这次暴露了大小钢企的深刻矛盾的现象背后,中钢协不但义无反顾地对于中小钢企撂下了狠话,还进一步向全社会表达了要“保护民族工业”的决心,莫非中小钢企就不算中国的民族工业了?况且,在自由贸易盛行的今天,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形式的“保护”必将无所遁形。任何所谓的“民族工业”也只有自己做大做强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思路,反映的正是中钢协这样一个特色协会的老迈的惯性思维。
与“保护”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准入”。中钢协不但对于中小钢企在各种资质上严格准入条件,而且对位于中间环节的因哄抬现货价格的贸易公司大开方便之门,更进一步压缩了中小钢企的利润空间。诚然,在中国的钢铁市场上,宝钢、河北钢铁、武钢等激战正酣,但判断一个市场是“竞争”还是“垄断”,绝对不在于在这个市场上有多少“竞争者”在竞争,而在于厂商们进入市场的“渠道是否畅通”,在于有没有行政壁垒。反过来,要是不拆除“行业准入的壁垒”,那么即使“钦点”无数家企业在这个市场上玩闹,也仍然不是自由竞争。而现在中钢协正在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千方百计让代言人大钢企和贸易公司享受暴利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高声呼吁小钢企要乖乖的选择落后。中小钢企除了倒戈自救还能做什么?而这样一个利益分配严重不公平的主体去代表行业参加谈判,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上篇:
菲亚特证实在进行收购通用欧洲业务的谈判
下篇:
探询式递进谈判:挖尽客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