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李开复:微创新改变中国互联网
0 ihunter 2011/09

 

李开复的创新试验再进一步,目前创新工场开到了上海杨浦区,正式迈出了北京,据本报了解,国内很多城市争邀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李的创新模式为何得到众多城市的追捧,李本人或许最有发言权,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李开复。

创新孵化器

《21世纪》:创新工场模式中的创新点是什么?孵化器的创新概念?

李开复: 针对中国创业者的欠缺和需求而设立。为中国创业者量身打造,帮助他们解决三大难题:中国的创业者自身经验比国外少,中国创业难度比国外大,早期投资的基金天使比国外少。

《21世纪》:创新工场模式和美国硅谷模式有什么异同?

李开复:美国人比较相信细分工作,在硅谷找一个风投或天使来投资,当你遇到问题,他会尽他的能力给予建议,但最终还是细分地去解决问题。比如法务问题推荐律师,财务问题推荐会计。但创新工场40人团队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美国即使找到一个好的风投或天使,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还是要企业自己去学、去干,而创新工场就是一揽子服务。

创新工场模式适合中国

《21世纪》:为什么认为创新工场模式是比较适合中国投资者的模式?

李开复:中国基金的规模和对于投资的估值跟美国不会有太大差别,甚至有时候中国还会高一些,但中国的薪资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因此如果在美国做一个一模一样(规模和管理费收费标准一样)的基金和孵化器,人工成本会比在中国多三四倍。还有政府补助的问题,地方政府给我们创新工场很多减免,在美国肯定不会有。

《21世纪》:是否有以创新工场名义入股投资的项目?在该项目企业中占据董事会席位?

李开复:我们会以创新工场这一实体来入股,作为创新工场团队的股份,团队中的个人不会以个人名义占据董事会席位。所以我们的团队是同进同出。

《21世纪》:创新工场的股份是否永久保留?退出机制?

李开复:创新工场入股是有一个投资期限的,一般来说依照行规,每一个基金创立10年之后一定要把所有的资产卖掉,然后把钱还给投资者。所以10年之内有适合退出的时候(上市或收购),创新工场会退出。一般来说我们会希望在三四年内把钱投完,如果一个基金是2亿美元的话,4年内投完,然后就去管理它的成长,然后退出。其实只要像样一点的项目都可以退出,即使没有上市,总会有投资公司或个人投资者愿意用钱来收购你的股份。

《21世纪》:“创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体现为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除此之外,在资本运作方面有什么新的运作态势?

李开复: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是我所见过的最快地从非常冷变成非常热的投资领域。所以创新工场的进入是比较幸运的,或者说我们比较有眼光。

其实美国市场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是随着发展而慢慢变热的,而这个领域在中国原来非常非常冷,然后一下子热起来,像是突然开窍。

最好的投资战略

《21世纪》:目前中国运营商的壁垒是否突破?

李开复:互联网的崛起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机会,但不是所有的机会。它们不可能再用过去的模式来面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所以运营商也在做一个跨越。

《21世纪》:目前商机在哪里?

李开复:我们了解产业发展、国外的趋势和中国的国情。2年前我们决定投安卓,大家不认可。我们在一年前决定投娱乐、游戏和社交,当时也有一定的不认可。现在我们在投的是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订购,线下消费模式。

在任何时候我们投资的项目,都应该是一个大众还未有所耳闻,或者市场觉得有些不大靠谱的东西。而若干年后它靠谱了,就说明我们做对了,那就是最好的投资战略。其次好的投资战略就是我们投资的项目是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大家都在做的东西,但这样一来,我们的优势就不明显了,我们就跟别的风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当人们都说人人很强的时候,我们投了点点和知乎,现在融资情况都非常的好,很多风投抢着来投。

《21世纪》:中国的创新氛围到底如何?提到互联网,我们总是觉得一切都是模仿而来,中国人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哪里?

李开复:我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观察到一种新的特别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微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大规模的、颠覆式的、革命性的,但却是在很多关键技术之上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多方面的产品开发或者服务思路。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只需几十万甚至几万美金就可以验证一个点子是否靠谱,是否能够得到用户。把简单的东西丢到网上,让网络来验证市场。这是迭代法成长,迭代式创新,这是尊重用户的做法。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雷军回应小米饥饿营销论:不敢囤货不卖
下篇: 团购鼻祖Groupon创始人:音乐系男生的互联网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