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观察》No.25 罗永浩的锤子有一个硬伤,很危险!
文/ 金错刀
昨天,做了一个小调查:什么是蛋糕中卖的最好的一款?
发现好多人都没有猜对,不是奶油蛋糕,不是巧克力蛋糕,不是起司蛋糕,而是黑森林蛋糕(是C)。你猜对了吗?
这两天,最热闹的是罗永浩的锤子手机。看了发布会视频,看了他的产品,看了他的大量微创新,这家伙的确是很认真地在做一款手机,他定位于“东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
锤子手机的确很有情怀,很认真,也很有逼格。锤子手机的发布会很成功,一搜百度指数,锤子手机一下子蹿升了很高。但是,锤子手机离一款成功的手机有多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罗永浩的锤子手机有一个硬伤,那就是:锤子手机到底是一款什么手机?或者说锤子手机到底是切的一个什么品类?
1、手机的竞争本质是品类的竞争。所谓的技术参数、情怀、逼格,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那就是你到底在做一个什么样的手机品类。
目前来看,用户选择手机,基本上有4大品类:4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2000元左右的中端手机;1000元以下的千元智能机;大屏手机。锤子手机定价3000元,不上不下,它应该算不上一款高端手机,应该算中端手机。
比如,苹果做的是高端品类,三星是靠大屏杀出重围,小米占的是2000元左右的中端手机品类,红米占的是千元机品类。
2、设计能否成为一个手机公司的核心区隔点?我认为很难,品类能形成区隔,设计是为公司的品类战略服务的。
因为苹果比较强调设计,所以中国很多企业都经历过“拼设计”的一段成长期。但是,不要忘了,乔布斯不只是个设计师,也是个产品经理,更是一个品类大师,乔布斯做任何产品,都是要占据一个品类,你可以从他的产品命名中可以看出,比如iPad、iPhone、iPod等。
罗永浩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说:“我去研究苹果这么多年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这些企业能做,技术只是底子,技术是必须的,但是推动苹果往前走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它懂心理学、它懂体验、懂产品的优美和用户的感受,这些东西是很难由科学家和理工男来完成的。这说白了这是人左右哪个大脑发达的问题。
是这样,产品分两块,一个是技术实现,一个是设计,设计我是不讲外求的,我自己全都能设计,我们现在软件交互40%的设计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另外的50%多是软件团队在逐步建立起来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且我们在招软件产品经理团队的时候都不要有专业背景的,就是看有没有sense,品味好不好,人机交互是高度依赖天赋的。苹果做得那么好,是跟乔布斯本人每天跟产品经理坐在一块儿抠产品是相关的。
其实这是唯一重要的,或者说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多傻逼企业老板认为自己出去跟别的企业谈合作谈战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这是非常可笑的。你做这个产品,产品本身是最重要的。凑巧如果你还会营销,你就赚了。”
3、粉丝是放大品类的关系链。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不是商业变现。看了罗永浩对粉丝文化的判断,我感觉很惊讶,他甚至说“粉丝文化在我的产品里完全不重要”。
这种状态放大到产品上,会带来两个硬伤:第一,锤子手机做到现在已经2年,竟然一个beta版的产品都没有放出,都没有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迭代,完全是十年磨一剑的憋大招的想法。第二,现在做互联网产品,感觉所有的创新都是老罗和产品总监的精英式创新,用户的参与式设计看到的很少,也没有看到类似论坛等的机制。
罗永浩眼中的粉丝文化:“粉丝文化在我的产品里完全不重要,这是外界彻头彻尾的误读。粉丝文化转换消费的时候必须单品极低,价格就 50 块,100 块,所以你看粉丝经济带来的消费都是唱片、书、碟、电影票。
可是韩庚买手机――我在中国跟韩庚的名气比,屁都不是,我有 600 块粉丝,人家可能有 6000 万粉丝。而且他是娱乐明星,到哪一片尖叫、欢呼。
可是为什么韩庚做手机卖得很差?粉丝文化一定是单品价格非常低的,即使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的巅峰时代卖手机也卖不了几部的。”
感觉罗永浩还是用工业时代的思维在做手机,很多做法挺不互联网的。我甚至感觉,这很危险!!!
这是锤子手机的硬伤,也是很多中国手机业的硬伤。
本文为金错刀授权网易财经《亦观察》专栏发布,作者为科技商业观察家,“微创新”提出者,《微革命》作者。
往期回顾:
【亦观察】 No.01 金错刀:任正非午餐会讲话 他OUT了?
【亦观察】 No.02 张小平:关于众筹的五大核心价值
【亦观察】 No.03 金错刀:关于刘强东的3个血泪段子
【亦观察】 No.04 韩平:王石说自己不行贿你信吗?
【亦观察】 No.05 刘晓午:挑战苹果三星,华为你行吗?
【亦观察】 No.06 周展宏:银行凭什么赚大钱?
【亦观察】 No.07 信海光:马云想买下整个中国互联网?
【亦观察】 No.08 为什么说中国富豪学不了比尔-盖茨?
【亦观察】 No.09 汉武帝如何靠卖盐做到国力全球第一?
【亦观察】 No.10 吴付标:中国品牌还要恶斗多久?
【亦观察】 No.11 张小平:中国互联网正在全面接管中国经济?
【亦观察】 No.12 金错刀:国美逆互联网转型:自宫还是新生?
【亦观察】 No.13 为何说华为品牌的国际化是不成功的?
【亦观察】 No.14 58同城的三大致命软肋是什么?
【亦观察】 No.15 中国企业不擅长引爆用户的能量
【亦观察】 No.16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有无第三条路?
【亦观察】 No.17 中国式P2P神话将破灭
【亦观察】 No.18 中国的产品经理更须有仁爱之心
【亦观察】 No.19 兰世立能否成为下个站起来的褚时健?
【亦观察】 No.20 美国可以重罚葛兰素史克,中国行吗?
【亦观察】 No.21 还可向任正非和《华为基本法》学什么?
【亦观察】 No.22 广告和策划大师正在消亡?
【亦观察】 No.23 什么是刘强东上市后最大的挑战?
【亦观察】 No.24 京东上市,马云能不上火吗?
上篇:
B2B行业网站销售总监日常工作内容
下篇:
小故事带来的营销启示(二十)
1 运营很难?一张《从零开始做运营》思维导图就够了 2 揭秘华为人才管理核心精髓:保持组织活力的关键,极具洞见性 3 华为新人培养计划曝光!(新员工培训就该这么做) 4 ToB 销售白刃战 5 成熟产品如何进行卖点提炼? 6 新人必看:8个运营微信公众号常见的陷阱! 7 实操复盘:一份实用的汽车用品类社群营销方案 8 5年资深运营人告诉你:如何0到1搭建p2p产品运营策略? 9 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送你卖货文案的4个原则和技巧! 10 想让用户主动分享?试试这7个用户驱动模型! 11 关于抖音网红推广,你想知道的50个问题都在这里! 12 他是如何仅靠4次微信推文,0成本实现近20W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