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撰文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大企业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亚洲地区市场有什么新特点,西方企业在亚洲市场现状如何,亚洲企业海外业务进展又怎么样?笔者试图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来解答这一系列疑问。
御手洗富士夫,这位现年78岁的佳能公司总裁可能比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何打造一家跨国公司。佳能价值4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86.21亿元),是日本最大的公司之一,生产从扫描仪到镜头等几乎所有影像类产品。早在1955年,佳能就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办事处,但是历经20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创新,佳能才真正打入美国市场。
1976年,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运动的造势之下,佳能发布了一款价格低廉的自动式单反相机并获得成功。当时相关工作正是由御手洗富士夫负责,那时的经历至今都令其激动不已。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佳能成为了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影像器材公司。
尽管随着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竞争对手也不断推出价格一低再低的产品,但是御手洗富士夫仍然坚信,只要坚持创新,公司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理念下,佳能研发了大量新品,从监控摄像机到虚拟现实设计工作室再到3D打印材料,几乎很多高新领域都能看到这家老牌大厂的身影。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亚洲这些新兴企业要想成功,就应当像佳能一样,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但是如今又有一种新的论调认为,随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市场不断成长,亚洲企业完全可以在亚洲内部获得大规模的发展。事实上美国企业也是如此,很多美国上市公司都更加关注美国国内市场。而且实际上美国国内市场要远比海外市场有利可图。比如知名跨国公司宝洁,其美国本土利润比国际市场利润的两倍还多。与之相对,欧洲企业由于当地市场有限,才不得已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亚洲的房地产、公用事业等行业仍然基本上由本土企业控制。此外,一些专门迎合亚洲当地消费者习惯的公司也基本上仅专注于亚洲市场,比如生产在大中华区大受欢迎的雪饼、仙贝等食品的旺旺集团,以及面类巨头康师傅等。
然而,由于全球化已经在多方面影响甚至改变了市场规则,新兴的亚洲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已经与当年西方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大为不同。
首先,即使在亚洲本地区内,亚洲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际企业的竞争压力。美国和欧洲大型上市公司在亚洲几乎都有着庞大的业务,在亚洲投资的账面价值总计高达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94万亿元)。此外,外企进入亚洲市场的时间似乎也在缩短。去年,美国跨国公司在亚洲业务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而这一数据最高曾达到过15%(2005年7月)。
进入亚洲市场困难重重 但值得付出努力
某些行业或公司已经发现,进入亚洲市场并非那么容易。比如在中国,由于政府严打贪污腐败,使得奢侈品公司在华遇冷;在印度,IBM、沃达丰以及许多其他企业则深陷税务困境,2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也大部分都处境不佳;在印度尼西亚,矿产公司不得不面临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在韩国的大型外资银行也境况不妙。除此之外,一些外资企业甚至根本无法在亚洲市场站稳脚跟。
不过总体而言,外国资本长驻亚洲的趋势是肯定的。纵观整个亚洲地区市场,生活消费品、旅店、快餐、汽车、啤酒等许多行业对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都相当高。在一些行业,外资企业反而比当地企业更具活力。比如中国鞋类品牌李宁,尽管其董事长李宁在体育界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不小的号召力,李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程度也相当之深,但是面对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的强势竞争,李宁还是疲态尽显,股市表现也不容乐观。
过去的20多年间,全球大部分行业都完成了整合,一些大型跨国集团的行业优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Peter Nolan)在其“Is China Buying the World?”(《中国正在买下全世界吗?》)一书中写道,国际市场上,天然气、数据库、刹车、等速万向节以及其他许多产品都被极少数企业控制,这些极少数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70%。反过来,这些企业又与全球大量供应商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各企业的研发预算也可以一窥端倪。中国长城汽车以及印度马恒达(Mahindra)是亚洲汽车制造行业的两家领军企业,但是这两家企业研发预算加起来也不过是大众的3%。去年,在全球所有上市公司中,亚洲企业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33%。而研发费用最高的20家亚洲企业中,有16家来自日本。其他新兴亚洲国家企业中,很少有能与业内国际巨头一争高下的企业。
亚洲地区消费者的品味也在变化。随着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亚洲人民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因此在许多行业,很多亚洲企业都面临着国际企业的冲击。而这些亚洲企业要么被迫退出市场,要么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来。亚洲的100大上市企业,合计只有32%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而如果把日本企业排除在外,这一数字更是降至24%。与之相对,西方100大企业的这一数字则高达52%。
不过,打入国际市场并非易事。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于国内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展进度大大受阻,许多海外业务都变成烂尾项目。而近期亚洲企业的海外事务也并不顺利。比如印度企业的一些国际收购案,很多都估值过高,被收购的海外公司基本上也没有很好地与母公司进行整合。
相比之下,韩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包括在印度)似乎更加“隐蔽”,也更加成功。现代汽车正日益成长为像三星一样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在印度南部城市钦奈,现代历时10数年,共投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造车工厂,每68秒就可以制造一辆汽车。此举使得现代成为印度第二大汽车厂商,仅次于日本的铃木汽车公司(SUZUKI)。而除了配备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现代还采用英语作为其工作语言。此外,现代还在全球聘用高层管理人员。如今,现代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商,56%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海外扩展“卷土重来”
亚洲企业进军国际的重任很大程度上都不可避免地落到中国企业上来。不到10年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试图购买美国老牌石油企业优尼科公司(Unocal Corporation)。当时此举动在美国政界引起轩然大波,该笔交易也因此搁浅。如今,美国政界人士对跨国交易不再一味排斥,中国企业参与建设新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也可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自从中海油对优尼科公司收购未果,中国企业转为主要以三种方式开展开外扩张计划。第一种是购买自然资源企业。迄今为止,这类购买占中国跨境收购交易的45%,总价值约为4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115.6亿元)。2013年,中海油获准以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2.1亿元)的价格收购尼克森(Nexen)石油公司,一家专注于油砂和页岩气市场的加拿大企业。
尽管通过收购海外能源公司来提升能源安全的可行性仍有待观察,但是目前这种趋势仍在持续。今年4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表示,公司以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4.9亿元)的价格从瑞士嘉能可集团手中购买了一处秘鲁巨型铜矿。
中国企业的第二种扩张方式是购买技术或品牌,以在中国境内使用。2013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共购买了25家德国中小型企业。中国领先的投资集团复星集团先后投资了多家国际品牌。复星集团的投资领域看似杂乱,但背后实则有其独到的眼光。复星集团梁信军表示,复星的想法是帮助西方品牌在中国扩展业务。
比如,复星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打造自己的商场,并得到当地媒体更高的曝光度。梁信军说,为了寻求业务发展,他已经拜访了100家外企。复星目前的主要风险是负债率,2013年底其债务对资本比率为53%,不过如今复星正在筹集新股本。
上篇:
各手机厂商该如何玩转“粉丝经济”?
下篇:
芯片厂商为何掀起代言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