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CEO陈春花:中国企业的“集体焦虑”是什么
0 ihunter 2014/05

网易财经3月31日综合  以下是新希望CEO陈春花与华夏基石管理合伙人彭剑锋、施炜等三位企业家在“正和岛管理三人行”,就一把手普遍面临的某个“真问题”或“活案例”展开深度碰撞的对话实录,在对话中,他们力求在大变革时代与企业家一道探讨经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三人还创造出一个新词“向生而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为陷入“集体焦虑”的中国企业家找方向、定信心,抱着必活的决心活在当下。

陈春花称,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我们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而且跨界融合更加频繁更加的越来越紧密,因此“每一个行业都会有新进入者重新定义这个行业。比如打车软件,你很难说它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要很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很多新机会。”

她认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不过她也力挺实体经济,毕竟“企业本身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体,企业肯定有生有死,但不会因为环境一变企业就死掉。”

施炜也称,“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经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一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彭剑锋则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间状态,我归纳为:年龄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企业不上不下,贼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

他还说,“雾霾时代”为“灰度时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元,混沌、看不清。灰度并不意味着不好,灰度本身也孕育着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孕育着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则无鱼,灰度孕育着黎明前的黑暗。”

以下是对话实录:

“雾霾”时代,路标去哪儿了?

贾林男(正和岛副总编):今天一把手越来越难做了,各种闹心事儿交织在一起,感觉很纠结、很凌乱。这种“集体焦虑”哪些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哪些是有没有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得面对的?今天三位能不能先把大变革时代的这个“变”讲清楚?

陈春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中国企业今天遇到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变化。

第一点,商业宗旨变了。以前的商业宗旨是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现在商业宗旨的核心是解决顾客问题,就是怎么给顾客提供解决方案。宗旨的变化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顾客能力变了,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今天的顾客拥有无限的信息,甚至比企业还多;另一方面,顾客有能力判断这些信息并作出选择。

第二点,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我们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所以我常常开玩笑讲,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

第三点,跨界融合,每一个行业都会有新进入者重新定义这个行业。比如打车软件,你很难说它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

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有了我对互联网几个概念的解释:首先是用户跟顾客的区别,用户必须免费,顾客是买单的,但企业必须得跟用户在一起,因为没有用户就不会有顾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很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很多新机会。

施炜(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中国企业今天发生的集体焦虑,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考量。

首先,全球经济又进入新一轮长波。长波理论认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驱动下,经济会经历一轮百年左右的增长周期。托夫勒描绘的第三次浪潮、里夫金认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在描绘这个大周期。未来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新能源,人类一定会解决依赖化石能源问题;二是互联网升级到大数据、云端时代,现在谷歌、亚马逊走在前面,微软、惠普等都不占先机了,华为、联想等中国企业能不能赶上这趟列车,能不能拿到这张门票,这是一部分在产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已经国际化的企业的焦虑所在。

其次,更多焦虑来自国内。按照新兴经济体发展规律,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步是国内消费驱动,比如陈老师所在的农牧业,我们的猪和鸡并没有出口到美国去,光满足国内市场就已经形成新希望六和这样的巨型企业;

第二步是基础设施和重化工驱动,中国主要是国企行为,加GDP导向、地方政府间竞争,于是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机场、火车站,最快的火车,同时也在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领域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这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规模发展的阶段。

第三步最关键,就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驱动,涉及到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等各个要素和环节,中国企业需在竞争结构或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次断裂式的转型,十分困难,中国企业最大的忧虑也正在此。

再次就是互联网的冲击。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经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一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第四是企业生命周期问题。中国目前著名的品牌创始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波,90年前后是一波,企业“人到中年”,成熟业务的转型问题,商业模式变化问题,接班人、管理层置换等组织内部问题开始爆发。

中国企业之所以难熬,是因为上述外部变量在同一个时点上发生共振,多时空压缩在一起。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有点咳嗽,如果没其他意外很快就自愈了,可偏偏心脏又出了问题。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今天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进入了“雾霾”时代。

首先是找不到方向,路标没了。一位老板说,今天不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了。互联网时代一夜之间敌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敌人,怎么个死法都不知道,活法就更不知道了。

另外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间状态,我归纳为“年龄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企业不上不下,贼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论年龄,50后、60后这批企业家人到中年,就像马拉松跑到20公里时,身心疲惫,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只能放弃;论企业规模,小嘛咱可以撤,大嘛千亿级暂时死不了,正是一批处于几十亿、百亿量级的企业,几千几万名员工等着你吃饭呢,下不了贼船了;论管理,流程没建吗,建了,但流程冗长、复杂、折腾,制度没有吗,一大堆,可怎么优化真头疼;论持续奋斗,贼心还不多不少,想把企业做大,又想享受生活,其中最难的还不是老板,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成为亿万富翁,开始享受生活,不愿意持续奋斗。跨越“中间状态”,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断裂式的变化,所以它潜藏着各种危险——既有成功路径依赖,又面临很多矛盾挑战;既有转型升级的压力,又遭遇各种能力短板;既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又要面临利益分配难题。更大的危险来自于,你不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你自己,过去老板是革别人的命,今天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该革自己的命,革不动了。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李善友:互联网品牌是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
下篇: 只有乔恩•鲁宾斯坦出任CEO才能救苹果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