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何要学习“扫地老僧”李小文?
0 ihunter 2014/05


高考前两天(6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第八版上,刊登了华为的大幅广告,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此外,配了一张图片,一个低头念着发言稿的老人,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很像正在做脱贫报告的农民。而这个“老农”式的老人,缘何令华为如此关注,华为到底向李小文学习什么?学习李小文是变革中的华为在释放出什么信号?

我本来一时记不起谁是李小文,但看照片立刻就想起来,这不是前不久那位在网上爆红的“学术扫地僧”吗:“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这个土得掉渣的李小文是何许人也?图片上67岁的自贡人李小文正坐在中国科学院教室里作报告,身份是中科院院士。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是“神一样的存在”: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中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在互联网上,除了有人形容李小文像“扫地僧”之外,还有人将他与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相提并论,“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风道骨”;一位大学同学盛赞他,“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他看见总理温家宝去灾区时,手里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在博客上替遥感界致歉,“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当时,有人称赞他敢说真话,“是业界的良心”。

4年前,有关“院士”的话题还未像如今喧嚣尘上时,评委会将李小文列为“科学网年度人物候选人”的推荐理由是:言冷心热、心怀天下。

在通往科学真理的征途上,李小文性格中的“固执”和“不跟风”糅杂起来,是一种“不盲从”的态度。早年在美国留学时,他敢挑战美国遥感界的权威声音,提出遥感观测中“热点效应”更圆满的物理解释,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被国际遥感界称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

读了以上是见诸媒体的关于李小文的描述,这位学术扫地僧就饱满起来,也就不难理解华为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学习李小文了。因为李小文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华为的企业文化所追求的。

那到底李小文精神和华为文化有哪些共同诉求点呢?

其一,言冷心热,心怀天下。华为是民企出身,一贯低调,但也是一贯自诩于心怀天下,现在走向了世界,更需要李小文般的大视野、大智慧。

其二,技术第一,高效极简。李小文不拘一格的性格之所以能跟一般的妄人相区别,根本原因是李院士真有两把刷子,在不羁的背后是雄厚的技术实力,是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华为从一家作坊企业成长到今天的全球化公司,其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追求,和李小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秉承客户第一,艰苦奋斗的华为,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己任,以艰苦奋斗为信条,这在物欲横流、世态浮华的年代已经显得难能可贵,而李小文的出现,更是让华为坚信,这种“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刻苦专研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去过华为总部的人,可能都会留意到,华为园区里有很多道路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典型的有冲之大道、居里大道。崇尚科学家与科学精神,是华为从任正非起从上到下对科学崇尚的体现。而李小文无疑成为华为新的崇尚对象和学习的目标。

华为2013年研发投入307亿,约合51亿美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12.8%,在同期间三星电子的研发费用为14.78万亿韩元,约合144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6.5%。虽然三星电子的研发费用比华为高约三倍,但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是三星电子的两倍。华为的研发人员比例是45%,比三星电子的26%高很多。

其三,不忘本色,不拘小节。李小文的不拘一格不是因为他懒,也不是因为他穷,而是因为他有更高洁的追求,与随性与极简相关联的是高效和纯粹,是对自我和理想的坚持。这和华为近期内部倡导的:“坚持自我,不为互联网冲动”、 “在大数据时代开创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等调性十分相似,显然,这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群情激奋的豪言壮语,而是众人皆醉背后的警醒之钟。

其四,不惧权威,敢争敢上。李小文搞科研,从来不惧怕外国权威,敢于与同行争论。李小文身上的那点纯粹,正是大多数俗人所不具备的。对科学家来说,纯粹是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日之所思、梦之所萦,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问题。这对于全球化的华为来说,无疑是竞争和发展的必备精神。

再联想到任正非近期在华为内部几个讲话,对华为“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的警示,对华为科学家要常出去喝咖啡,要保持开放的科学精神,“你们这些科学家受打卡的影响被锁死”的提醒......华为为什么会推崇李小文就更不难理解了。

附2014年4月23日任正非与上研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

我今天就是过来喝杯咖啡,和大家漫谈。

一、我们会怎么失败,华为会怎么垮掉?

历史上多少大公司是在非常成功之后走向大衰弱。70年代日本电子工业很成功,钱多到可以把美国买下了。日本在模拟电子很成功,但在数字转型的时候保守了,让美国超越了。美国CT领域也保守了被华为超越了,但后来,美国又从IT领域重新打回CT领域,今天甚至可能颠覆CT领域。

MOTO是蜂窝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的发明人,模拟时代太成功了,就在数字化时代退出了市场。北电10G太成功了,却错失了40G/100G的转型。过去的AT&T为什么失败?他判断这个世界以2M带宽为通信带宽基础的,这里指的话音时代,他们没有想到大数据时代,当然我们当时也没有完全想到。现在带宽的需求是被压抑了,压抑后我们就一厢情愿的认为越宽越好。那是不是越宽越好呢?

我们怎么能对应这个时代?我现在不知道。当我们最早提出管道概念的时候,大数据的思维描述刚发育,管道有多粗,流量有多大我们还不知道。我觉得无线比有线更有希望搞明白最终客户需求,因为无线在离客户最近的地方,比较贴近人的基本需求。

现在成功的过程中,哪些东西会构筑我们的死亡。蜂窝当初是为了适应话音时代的而设计的覆盖方案,可能无法支持高密度的数据覆盖。但高密度覆盖的基本方式是什么,什么带宽是大量最终客户的基本需求,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你们技术假设思想错误了,我们发出去几十万个基站了,我们升不了级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越成功就构建了我们越大的历史包袱。未来有很多不可预知性。哪怕我们几十万基站已经下去了,只要我们率先比别人知道了,早一点知道我们错在哪,就可能早一些避开失败的轨迹。丁耘说要5M或10M无缝覆盖,也许有道理。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在线购票,继续搅电影的局?
下篇: 中国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吗?

相关主题